灰葡萄孢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1 引言 | 第1-1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3-23页 |
2.1 材料 | 第13-14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13页 |
2.1.2 供试植物 | 第13页 |
2.1.3 供试培养基 | 第13-14页 |
2.1.4 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14页 |
2.2 方法 | 第14-23页 |
2.2.1 菌株的紫外诱变 | 第14-15页 |
2.2.2 除草活性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2.2.3 高除草活性变异菌株的筛选 | 第16-17页 |
2.2.4 除草活性物质产生条件的优化 | 第17-18页 |
2.2.5 病菌培养滤液中除草活性物质的提取 | 第18-19页 |
2.2.6 除草活性组分的分离与纯化 | 第19-20页 |
2.2.7 除草活性组分的结构研究 | 第20-21页 |
2.2.8 除草活性物质对热的稳定性 | 第21页 |
2.2.9 除草活性与光照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10 剂型的初步探索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50页 |
3.1 灰葡萄抱菌株的诱变 | 第23页 |
3.2 除草活性物质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23-25页 |
3.3 除草活性物质产生条件的优化 | 第25-28页 |
3.3.1 培养基种类及培养方式 | 第25-26页 |
3.3.2 初始pH值对除草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 第26页 |
3.3.3 除草活性物质产生的高峰期 | 第26-28页 |
3.3.4 培养温度的选择 | 第28页 |
3.4 除草活性组分的分离提取 | 第28-34页 |
3.4.1 冷冻干燥法 | 第28页 |
3.4.2 溶媒萃取法 | 第28-29页 |
3.4.3 不同pH值萃取 | 第29-30页 |
3.4.4 活性炭吸附 | 第30-31页 |
3.4.5 除草活性物质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31-32页 |
3.4.6 提取各组分的活性测定 | 第32-34页 |
3.5 除草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第34-47页 |
3.5.1 TLC分析 | 第34页 |
3.5.2 CC分析 | 第34-36页 |
3.5.3 HPLC分析 | 第36-42页 |
3.5.4 LC制备与活性测定 | 第42-44页 |
3.5.5 组分432的结构分析 | 第44-47页 |
3.6 组分432对热的稳定性 | 第47页 |
3.7 除草活性与光照的关系 | 第47-49页 |
3.8 剂型的研制与除草活性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3页 |
4.1 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生物除草剂开发 | 第50-51页 |
4.2 微生物源除草剂剂型的研制与生物安全性 | 第51-52页 |
4.3 微生物生物除草剂的开发方向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附录 | 第62-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