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目录 | 第7-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佤族及佤族文学 | 第13-24页 |
第一节 从“司岗里”走来的民族——佤族 | 第13-19页 |
一、佤族概况 | 第13-16页 |
二、佤族文学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敲响佤族作家文学第一声木鼓的女人——董秀英 | 第19-24页 |
一、董秀英的成长经历 | 第19-20页 |
二、董秀英的写作历程 | 第20-24页 |
第二章 从《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到《摄魂之地》 | 第24-41页 |
第一节 一部边地佤族女性苦难史——《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 | 第24-27页 |
一、边地佤族女性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 第24-25页 |
二、佤民族兴衰沉浮的历史映现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一部佤族人民的“断代史”——《摄魂之地》 | 第27-31页 |
一、佤族人民近现代史的抒写 | 第27-30页 |
二、佤族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的展现 | 第30-31页 |
第三节 《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到《摄魂之地》的创作轨迹 | 第31-38页 |
一、《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开启中篇创作 | 第31-33页 |
二、《摄魂之地》长篇创作的尝试 | 第33-36页 |
三、延伸与变化——从《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到《摄魂之地》… | 第36-38页 |
第四节 “佤山精灵”眼中的佤山 | 第38-41页 |
第三章 董秀英小说的艺术特色 | 第41-49页 |
第一节 “链条式”的线性结构 | 第41-42页 |
第二节 “董秀英式”的小说语言 | 第42-44页 |
第三节 董秀英小说中的佤族女性形象 | 第44-47页 |
一、边地女性的感伤 | 第44-45页 |
二、走向新生的佤族新女性 | 第45-47页 |
第四节 全知的叙事角度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