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号说明 | 第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 1 聚丙烯的分类 | 第12-13页 |
| 2 聚丙烯的传统改性 | 第13-17页 |
| ·聚丙烯改性目的 | 第13页 |
| ·聚丙烯传统改性途径 | 第13-17页 |
| ·聚合改性 | 第13-15页 |
| ·聚合后改性 | 第15-17页 |
| 3 POE增韧改性PP | 第17-22页 |
| ·聚烯烃弹性体POE性能简介 | 第17-19页 |
| ·POE与其它弹性体性能比较 | 第19-20页 |
| ·POE增韧机理 | 第20-22页 |
| ·弹性体增韧机理 | 第20-22页 |
| ·POE的增韧机理 | 第22页 |
| 4 聚丙烯的纳米材料改性 | 第22-28页 |
| ·纳米复合材料性能及技术简介 | 第22-23页 |
| ·无机纳米刚性粒子的特性及种类 | 第23-24页 |
| ·纳米粒子增强增韧机理 | 第24-26页 |
| ·无机纳米粒子在复合体系中的充分分散 | 第26-28页 |
| 5 PP/弹性体/纳米无机粒子三元共混体系的研究 | 第28-31页 |
|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和水平 | 第29-31页 |
| 6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2页 |
| 7 未来发展方向 | 第32-34页 |
| 前言 | 第34-36页 |
| 实验部分 | 第36-40页 |
| 1 主要原料 | 第36页 |
| 2 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 3 共混物的制备 | 第37页 |
| ·挤出造粒 | 第37页 |
| ·注射样条 | 第37页 |
| 4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 ·拉伸试验 | 第37页 |
| ·常温下缺口冲击试验 | 第37页 |
| ·弯曲试验 | 第37-38页 |
| ·硬度试验 | 第38页 |
| ·熔体流动速率实验 | 第38页 |
| ·相态结构 | 第38页 |
| ·差式扫描量热法(DSC) | 第38页 |
| ·光学显微镜实验 | 第38-39页 |
| ·毛细管流变实验 | 第39-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93页 |
| 第一章 POE和传统弹性体增韧PPB的比较 | 第40-53页 |
| ·POE、EPDM对PPB增韧效果比较 | 第40-44页 |
| ·相态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 ·弹性体增韧机理的研究 | 第45-46页 |
| ·熔融和结晶行为 | 第46-49页 |
| ·PP的结晶形态 | 第49-51页 |
| ·流变性能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第二章 PP/POE/纳米高岭土三元共混体系的研究 | 第53-66页 |
| ·纳米高岭土的用量对PP5、PP5/POE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4-58页 |
| ·加工工艺对共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 ·熔融和结晶行为 | 第60-62页 |
| ·PP的结晶形态 | 第62-63页 |
| ·流变性能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第三章 PP/POE/纳米CaCO_3三元共混体系的研究 | 第66-81页 |
| ·纳米CaCO_3对PP/POE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 ·加工工艺对PP5/POE共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 ·PP-g-MAH的用量对PP5/POE/nano-CaCO_3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0-72页 |
| ·PPH、EVA对PP1/POE/nano-CaCO_3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 ·PP2对PP1/POE/PPH/nano-CaCO_3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分析 | 第74-75页 |
| ·熔融和结晶行为 | 第75-77页 |
| ·PP的结晶形态 | 第77-78页 |
| ·流变性能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第四章 各种纳米粒子改性PP/POE体系效果的比较 | 第81-90页 |
| ·各种纳米粒子对PP1/POE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影响 | 第81-82页 |
| ·各种纳米粒子在PP5/POE共混体系中的分散情况分析 | 第82-83页 |
| ·熔融和结晶行为 | 第83-84页 |
| ·PP的结晶形态 | 第84-85页 |
| ·流变性能 | 第85-86页 |
| ·偶联剂对PP1/POE/无机纳米粒子三元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8-90页 |
|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 第90-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