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8页 |
临床研究 | 第18-28页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第18-19页 |
(一)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8-19页 |
(二) 排出病例标准 | 第19页 |
二、一般资料 | 第19-22页 |
(一) 性别分布 | 第19页 |
(二) 年龄比较 | 第19-20页 |
(三) 症状体征比较 | 第20页 |
(四) 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情况对比 | 第20-21页 |
(五) 两组患者胰岛素(IN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的比较 | 第21页 |
(六)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 第21页 |
(七) 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 | 第21-22页 |
(八) 两组患者心脏重构指数的比较 | 第22页 |
三、治疗方法 | 第22-24页 |
(一) 分组 | 第22-23页 |
(二) 临床观察指标 | 第23页 |
(三)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3-24页 |
四、统计方法 | 第24页 |
五、结果 | 第24-28页 |
(一) 对糖尿病心脏病患者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 第24页 |
(二) 对糖尿病心脏病患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 第24-25页 |
(三) 对糖尿病心脏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25页 |
(四) 对糖尿病心脏病人血脂的影响 | 第25-26页 |
(五) 对糖尿病心脏病人心脏重构指数的影响 | 第26页 |
(六) 对糖尿病心脏病人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七) 对糖尿病心脏病人血清Ⅲ型前胶原末端肽(pⅢp)的影响 | 第27页 |
(八)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 | 第27-28页 |
实验研究 | 第28-34页 |
一、实验目的 | 第28页 |
二、材料 | 第28-29页 |
(一) 动物 | 第28页 |
(二) 药品与试剂 | 第28页 |
(三) 仪器 | 第28页 |
(四) 药物配制 | 第28-29页 |
三、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一) 对化学性糖尿病大鼠的作用 | 第29页 |
(二) 对实验性慢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作用 | 第29-30页 |
四、实验结果 | 第30-34页 |
(一) 对化学性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 | 第30页 |
(二) 对化学性糖尿病大鼠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 | 第30页 |
(三)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30-32页 |
(四) 对大鼠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浓度的影响 | 第32页 |
(五) 对心肌缺血性大鼠心脏重构指数的影响 | 第32页 |
(六) 对心肌缺血性大鼠心肌Ang-Ⅱ含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63页 |
一、西医对糖尿病心血管重构的认识 | 第34-44页 |
(一) 糖尿病心血管重构的相关概念 | 第34-35页 |
(二) 糖尿病心血管重构发生的机理 | 第35-37页 |
(三) 糖尿病心血管重构的病理变化及危害 | 第37-39页 |
(四) 糖尿病心血管重构的防治 | 第39-44页 |
二、中医对糖尿病心血管重构认识 | 第44-59页 |
(一) 中医药对于糖尿病心血管重构作用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4-51页 |
(二) 治法与方药分析 | 第51-59页 |
三、临床与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一) 糖心痛对糖代谢的影响 | 第59页 |
(二) 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三) 对内皮细胞的作用 | 第60页 |
(四)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60-61页 |
(五) 对血清Ⅲ型前胶原末端肽的影响 | 第61页 |
(六) 对组织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 第61-62页 |
(七) 改善重构指数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