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20页 |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0.2 致密碎屑岩裂缝性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17页 |
0.2.1 碎屑岩裂缝性储层研究方法发展现状 | 第8-16页 |
0.2.1.1 碎屑岩裂缝性储层地质及地应力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0.2.1.2 碎屑岩裂缝性储层测井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2.1.3 碎屑岩裂缝性储层地震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0.2.2 致密碎屑岩裂缝性储层研究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7-19页 |
0.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0.3.2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0.4 论文创新点和主要成果 | 第19-20页 |
1 碎屑岩裂缝性储层预测物质基础 | 第20-43页 |
1.1 概述 | 第20页 |
1.2 地层岩性和构造特征 | 第20-26页 |
1.2.1 地层和岩性特征 | 第20-22页 |
1.2.2 钻井岩芯分析 | 第22-25页 |
1.2.3 岩性与裂缝发育特征 | 第25-26页 |
1.3 沉积相特征 | 第26-34页 |
1.3.1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26-28页 |
1.3.2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28-30页 |
1.3.3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 | 第30-32页 |
1.3.4 湖泊沉积体系 | 第32页 |
1.3.5 沉积体系中储层及裂缝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1.4 高分辨率层序分析 | 第34-42页 |
1.4.1 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分析 | 第34页 |
1.4.2 层序划分标志及划分方案 | 第34-36页 |
1.4.3 各级别层序的基本特征 | 第36-4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2 碎屑岩裂缝性储层测井分析及模型正演 | 第43-65页 |
2.1 概述 | 第43页 |
2.2 常规测井资料对裂缝发育带的识别 | 第43-48页 |
2.2.1 常规测井资料裂缝带识别基础 | 第43-46页 |
2.2.2 深浅双侧向电阻率识别须二段裂缝发育段 | 第46-47页 |
2.2.3 声波测井识别须二段裂缝发育带 | 第47-48页 |
2.3 特殊测井资料对裂缝带的识别 | 第48-50页 |
2.3.1 特殊测井裂缝识别基础 | 第48页 |
2.3.2 声波全波列测井识别裂缝发育带 | 第48-49页 |
2.3.3 成像测井识别裂缝发育带 | 第49-50页 |
2.4 须家河组裂缝性储层测井分析 | 第50-56页 |
2.4.1 须二段典型裂缝性储层测井分析 | 第51-52页 |
2.4.2 须二段典型裂缝性高渗透储层测井分析 | 第52-55页 |
2.4.3 裂缝-孔隙性储层测井分析 | 第55-56页 |
2.5 裂缝性储层模型研究 | 第56-64页 |
2.5.1 典型裂缝性储层模型正演 | 第58-59页 |
2.5.2 典型裂缝性相对高渗透储层模型正演 | 第59-62页 |
2.5.3 典型裂缝孔隙性储层模型正演 | 第62-6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3 碎屑岩裂缝性储层地震属性预测研究 | 第65-95页 |
3.1 碎屑岩裂缝性储层地震属性预测基础 | 第65-71页 |
3.1.1 地震属性概述 | 第65-66页 |
3.1.2 碎屑岩裂缝性储层的岩石固体属性分析 | 第66-71页 |
3.2 基于常规属性的裂缝性储层含气性预测分析 | 第71-80页 |
3.2.1 储层标定 | 第71-73页 |
3.2.2 常规地震属性分析 | 第73-80页 |
3.3 基于岩石固体属性信息的沉积相分析 | 第80-89页 |
3.3.1 振幅剖面上沉积相特征分析 | 第80-81页 |
3.3.2 岩石固体属性平面图上沉积相特征分析 | 第81-89页 |
3.4 基于岩石固体属性的裂缝性储层分析 | 第89-94页 |
3.4.1 瞬时 Q分析 | 第90页 |
3.4.2 地震道包络分析 | 第90-91页 |
3.4.3 混沌反射 | 第91-93页 |
3.4.4 倾角变化 | 第93页 |
3.4.5 最大相似倾角和相似性 | 第93-9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4 裂缝性储层地应力分析与非线性预测 | 第95-115页 |
4.1 地应力分析基础 | 第95页 |
4.2 测井地应力分析 | 第95-101页 |
4.2.1 测井资料计算地应力方法概述 | 第95-99页 |
4.2.2 测井地应力剖面分析 | 第99-100页 |
4.2.3 测井地应力方向分析 | 第100-101页 |
4.3 三维地震资料地应力分析 | 第101-106页 |
4.3.1 弹性参数反演技术 | 第101-104页 |
4.3.2 三维地应力分析 | 第104-106页 |
4.4 碎屑岩裂缝性储层非线性预测研究 | 第106-114页 |
4.4.1 高分辨率分非线性反演技术 | 第106-112页 |
4.4.2 裂缝性储层地震非线性反演及视裂缝密度预测实例 | 第112-11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5 碎屑岩裂缝性储层模糊加权综合参数研究 | 第115-124页 |
5.1 概述 | 第115页 |
5.2 模糊理论基础 | 第115-119页 |
5.2.1 模糊理论简述 | 第115-118页 |
5.2.2 模糊加权综合参数法 | 第118-119页 |
5.3 碎屑岩裂缝性储层模糊聚类综合参数预测研究 | 第119-123页 |
5.3.1 固体岩石综合属性平面图中沉积相预测 | 第119-120页 |
5.3.2 常规地震属性综合参数平面图裂缝发育带预测 | 第120-122页 |
5.3.3 基于岩石固体属性的综合参数法分析裂缝发育带 | 第122-12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6.1 结论与认识 | 第124-126页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