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文化理论
前言 | 第1-8页 |
第一部分: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本质特征的理论掌握 | 第8-18页 |
一、消费社会的出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 | 第8-12页 |
二、符号价值论:对消费社会的理论掌握 | 第12-18页 |
1、从商品拜物教批判到符号价值 | 第12-16页 |
2、符号的交换与死亡:终结与仿真 | 第16-18页 |
第二部分: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描述 | 第18-32页 |
一、鲍德里亚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特点的描述 | 第18-25页 |
1、媒介统治着社会 | 第18-19页 |
2、日常生活审美呈现造成文化的平面化 | 第19-21页 |
3、文化商品化与卖场文化 | 第21-23页 |
4、现实被全面非现实化 | 第23-24页 |
5、后现代文化的奇特生产方式 | 第24-25页 |
二、后现代文化的存在形式 | 第25-29页 |
1、作为日常文化的产品文化 | 第25-26页 |
2、作为意识形态文化的媒体文化 | 第26-27页 |
3、作为文化再循环代表的时尚 | 第27-29页 |
三、后现代文化的动力机制:现代高科技 | 第29-32页 |
第三部分: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文化的批判 | 第32-46页 |
一、人进一步丧失了主体性 | 第32-36页 |
1、消费文化使人屈从于符号价值 | 第32-33页 |
2、消费文化使人的价值缩水 | 第33-34页 |
3、消费社会中人类生态环境急速恶化 | 第34-36页 |
二、现实世界的灭顶之灾:仿像(拟像) | 第36-39页 |
1、无原物的模仿:仿像的把戏 | 第36-37页 |
2、仿像吞噬了真实 | 第37-38页 |
3、真实的非真实:超真实(又译作超现实) | 第38-39页 |
三、世间最完美的罪行:谋杀实在 | 第39-42页 |
四、无根的文化 | 第42-46页 |
1、人类迷失自我 | 第42-43页 |
2、个性的谎言 | 第43-44页 |
3、广告:虚伪民主,虚假幸福的宣传者 | 第44-45页 |
4、消费文化扮演了“不在场”的社会功能 | 第45-46页 |
第四部分: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文化理论的警示 | 第46-51页 |
一、文化价值观问题 | 第46-47页 |
二、媒介:“传媒恐惧症”? | 第47-49页 |
三、质疑《命定策略》(也译作《致命的策略》) | 第49-51页 |
注释 | 第51-58页 |
参考书目 | 第58-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