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28页 |
·安全转基因的方法 | 第10-13页 |
·安全标记基因 | 第10-11页 |
·选择标记基因的剔除技术 | 第11-12页 |
·转基因技术的最近进展 | 第12-13页 |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 | 第13-21页 |
·环境安全性评价 | 第13-17页 |
·食品安全性评价 | 第17-21页 |
·甘露糖安全选择体系在观赏植物转基因中的应用 | 第21-26页 |
·甘露糖安全选择体系的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已应用甘露糖安全选择体系的园艺植物种类 | 第22-23页 |
·甘露糖安全选择体系的临界筛选浓度 | 第23页 |
·影响甘露糖安全选择体系转化效率的因素 | 第23-24页 |
·甘露糖安全选择体系的应用前景 | 第24-25页 |
·甘露糖安全选择体系存在的局限和问题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安全转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8-46页 |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8页 |
·以pmi为标记的安全转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思路 | 第28-29页 |
·中间载体pBI121-pmi的构建 | 第29-32页 |
·对照载体pCAMBIA1301-pmi-hpt的构建 | 第32-35页 |
·最终表达载体pCAMBIA1301-pmi的构建 | 第35-3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pBⅡ21-pmi中间载体的构建 | 第38-39页 |
·pCAMBLAI301-pmi-hpt对照载体的构建 | 第39-40页 |
·pCAMBLA1301-pmi的构建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46页 |
·构建载体的设计思路 | 第42-43页 |
·保护碱基在PCR引物设计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连接反应 | 第44-46页 |
3. 安全转基因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46-54页 |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根癌农杆菌的活化 | 第46页 |
·根癌农杆菌的保存 | 第46页 |
·液氮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 第46-47页 |
·农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47-48页 |
·重组农杆菌的鉴定 | 第48-5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重组农杆菌质粒的PCR鉴定 | 第50-51页 |
·重组农杆菌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4. 地被菊安全转基因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4-70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54页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8页 |
·预实验 | 第54-55页 |
·两品种叶盘分化实验 | 第55页 |
·甘露糖对‘北林黄’的敏感性实验 | 第55-57页 |
·潮霉素对‘北林黄’的敏感性实验 | 第57-5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三个品种的预实验结果 | 第58-60页 |
·两品种叶盘分化实验结果 | 第60-61页 |
·甘露糖对两品种再生的预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甘露糖对‘北林黄’的敏感性实验结果 | 第62-65页 |
·潮霉素对‘北林黄’的敏感性实验结果 | 第65-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消毒时间与外植体取材时节相适应 | 第68页 |
·零代和高代组培苗对甘露糖敏感性的差异 | 第68页 |
·壮苗、容器与生根问题 | 第68-69页 |
·甘露糖培养基的灭菌方法 | 第69页 |
·外植体污染的拯救和处理 | 第69-70页 |
5. 农杆菌对地被菊品种‘北林黄’的侵染和鉴定 | 第70-76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70页 |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农杆菌侵染‘北林黄’所用培养基配方 | 第70页 |
·侵染方法 | 第70-71页 |
·转基因‘北林黄’的鉴定 | 第71-72页 |
·实验结果 | 第72-74页 |
·DNA的提取 | 第72-73页 |
·转基因‘北林黄’的鉴定结果 | 第73-74页 |
·讨论 | 第74-76页 |
·侵染后实验器具的灭菌 | 第74页 |
·氯酚红鉴定实验 | 第74-76页 |
6. 结论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图 | 第82-84页 |
附表 | 第84-90页 |
个人简介 | 第90-92页 |
导师简介 | 第92-94页 |
获得成果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