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页 |
| ·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22页 |
| ·荒漠化问题和水资源时空分布 | 第14-15页 |
| ·荒漠化过程中水分时空分布的定量化研究 | 第15-19页 |
| ·区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响应 | 第19页 |
| ·区域荒漠化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 第19-20页 |
| ·水土资源与草地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 | 第20-22页 |
| ·研究目标、内容和主体思路 | 第22-24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2页 |
| ·技术路线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准备 | 第24-37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4-35页 |
| ·自然条件 | 第24-33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3-35页 |
| ·数据准备 | 第35-37页 |
| ·资料搜集和野外调查 | 第35-36页 |
| ·数据采集和处理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青海共和盆地区域水分过程模型构建 | 第37-63页 |
| ·基于DEM的青海共和盆地的地形和流域特征 | 第37-41页 |
| ·DEM和地形特征 | 第37-39页 |
| ·基于DEM的流域特征分析 | 第39-40页 |
| ·基于DEM的地形指数 | 第40-41页 |
| ·青海共和盆地降雨、径流和渗漏过程的分析和模型构建 | 第41-50页 |
| ·降雨空间分布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 ·降雨径流模型的构建 | 第42-48页 |
| ·降雨入渗深度与土壤水分补给 | 第48-50页 |
| ·青海共和盆地区域蒸散过程的模型构建 | 第50-61页 |
| ·基于栅格的青海共和盆地区域潜在蒸散的计算 | 第51-58页 |
| ·青海共和盆地作物蒸散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 ·青海共和盆地作物实际蒸散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 ·青海共和盆地区域水分平衡模型的构建 | 第61-63页 |
| ·基于栅格的水平衡模型的构建 | 第61-62页 |
| ·区域年总水分平衡模型的构建 | 第62-63页 |
| 第四章 青海共和盆地区域水分过程的分析 | 第63-93页 |
| ·青海共和盆地降雨、径流过程的时空分析及其效应 | 第63-75页 |
| ·降雨的时间变化分析 | 第63-67页 |
| ·降雨的空间分布分析 | 第67-71页 |
| ·降雨产流的时空分析 | 第71-75页 |
| ·青海共和盆地蒸散过程的时空分析和土壤水分的变化 | 第75-84页 |
| ·区域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 | 第75-79页 |
| ·作物蒸散和实际蒸散的空间分布 | 第79-81页 |
| ·区域作物水分需求和土壤水分变化 | 第81-84页 |
| ·气候、地形、植被、土地利用和水分时空分布 | 第84-93页 |
| ·气温的时空变化及其效应研究 | 第84-88页 |
| ·水分与植被间的相互影响分析 | 第88-90页 |
| ·水分及植被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90-91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的作物水分耗散和生态需水分析 | 第91-93页 |
| 第五章 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和草地可持续利用 | 第93-120页 |
| ·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的研究 | 第93-98页 |
| ·草地气候生产力空间分布模拟和分析 | 第93-97页 |
| ·草地现实生产力的分析 | 第97-98页 |
| ·放牧对共和盆地草地生物量、物种构成和生境的影响 | 第98-105页 |
| ·放牧影响的野外调查 | 第99-100页 |
| ·放牧对草地的影响分析 | 第100-104页 |
| ·小结 | 第104-105页 |
| ·青海共和盆地草地退化和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 第105-120页 |
| ·草地载畜能力和实际牲畜量的分析 | 第105-107页 |
| ·草地退化的驱动因子 | 第107-112页 |
| ·草地的可持续利用评价 | 第112-117页 |
| ·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 第117-120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120-12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20-121页 |
| ·展望 | 第121-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 附录 | 第133-153页 |
| 致谢 | 第153-154页 |
| 个人简历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