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激光实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X射线激光研究的进展(引言) | 第11-31页 |
·什么是X射线激光 | 第11页 |
·X射线激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史 | 第11-24页 |
·X射线激光的特点 | 第11-12页 |
·电子碰撞激发 | 第12-17页 |
·电子碰撞激发机制的原理 | 第12-14页 |
·电子碰撞激发X射线激光的发展 | 第14-17页 |
·三体复合 | 第17-19页 |
·毛细管放电 | 第19-20页 |
·光场电离 | 第20-22页 |
·内壳层电离 | 第22-24页 |
·其他可能的一些方案 | 第24页 |
·X射线激光的应用研究及发展历史 | 第24-29页 |
·诊断等离子体方面 | 第24-27页 |
·探针法诊断等离子体电子密度 | 第24-27页 |
·X射线激光背影照相用于诊断等离子体 | 第27页 |
·X射线激光诊断等离子体的进展 | 第27页 |
·生物方面 | 第27-29页 |
·X射线激光显微成像 | 第28页 |
·X射线激光全息术 | 第28页 |
·X射线激光在生物方面应用的进展 | 第28-29页 |
·其他应用 | 第29页 |
·X射线光学以及光刻 | 第29页 |
·基础科学方面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第2章 X射线激光实验研究的条件 | 第31-47页 |
·驱动条件 | 第31-38页 |
·驱动源 | 第31页 |
·线聚焦辐照 | 第31-36页 |
·横向驱动线聚焦 | 第32-33页 |
·纵向驱动线聚焦 | 第33-35页 |
·行波驱动和台阶镜 | 第35-36页 |
·预主脉冲 | 第36-37页 |
·双靶对接 | 第37-38页 |
·实验诊断方法 | 第38-42页 |
·谱线测量方法 | 第38-39页 |
·场图测量方法 | 第39-41页 |
·相关参数计算 | 第41-42页 |
·发散角、折射角 | 第41页 |
·输出能量 | 第41-42页 |
·增益系数以及增益长度积 | 第42页 |
·相关元件 | 第42-45页 |
·靶 | 第43页 |
·滤片 | 第43页 |
·多层膜元件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类镍银X射线激光及其应用实验研究 | 第47-69页 |
·类镍银X射线激光的饱和输出 | 第47-55页 |
·为什么研究类镍银X射线激光 | 第47页 |
·类镍系列X射线激光的基本原理 | 第47-48页 |
·类镍银X射线激光的实验条件 | 第48-49页 |
·类镍银X射线激光的谱线测量 | 第49-51页 |
·类镍银X射线激光的增益曲线测量 | 第51页 |
·类镍银X射线激光场图的测量 | 第51-54页 |
·输出能量的估计 | 第54-55页 |
·探针偏折法诊断等离子体应用实验研究 | 第55-60页 |
·摩尔光栅诊断偏折角度的原理 | 第55-56页 |
·摩尔条纹偏折法实验的排布 | 第56-57页 |
·摩尔条纹偏折法诊断CH等离子体的实验结果 | 第57-59页 |
·摩尔条纹偏折法实验结论与一些讨论 | 第59-60页 |
·探针M-Z干涉法诊断等离子体应用实验研究 | 第60-66页 |
·M-Z干涉法用于X射线激光 | 第60-61页 |
·X射线激光M-Z干涉法实验方案 | 第61-62页 |
·X射线激光M-Z静态干涉条纹 | 第62-63页 |
·M-Z干涉法诊断CH等离子体的实验结果 | 第63-65页 |
·M-Z干涉法诊断高Z元素等离子体的尝试 | 第65页 |
·M-Z干涉法的改进与提高 | 第65-66页 |
·类镍银X射线激光应用研究的进一步考虑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类镍钽近水窗X射线激光实验研究 | 第69-87页 |
·水窗附近X射线激光研究的意义以及目前进展 | 第69-70页 |
·类镍钽近水窗X射线激光实验的特点 | 第70-71页 |
·基、倍频联合驱动类镍钽X射线激光实验研究 | 第71-78页 |
·基、倍频联合驱动方式 | 第71-72页 |
·基、倍频联合驱动类镍钽X射线激光实验方案 | 第72-73页 |
·类镍钽X射线徽光实验的结果 | 第73-74页 |
·驱动条件的改变对类镍钽X射线激光的影响 | 第74-77页 |
·预主脉冲强度比 | 第74-75页 |
·预主脉冲时间间隔 | 第75页 |
·基、倍频时间匹配的影响 | 第75-76页 |
·双靶间时间匹配的影响 | 第76页 |
·双靶靶面间距的影响 | 第76-77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77-78页 |
·类镍钽X射线激光出光条件的优化实验研究 | 第78-83页 |
·类镍钽X射线激光优化实验的方案 | 第78-79页 |
·类镍钽X射线激光优化实验的简单结果 | 第79-80页 |
·各种条件变化对类镍钽X射线激光输出的影响 | 第80-82页 |
·优化实验对进一步实验的建议 | 第82-83页 |
·下一轮实验的考虑 | 第83-85页 |
·改进后的实验方案 | 第83-84页 |
·进行类镍钽X射线激光场图测量的尝试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X射线激光小型化的实验研究 | 第87-97页 |
·瞬态X射线激光的基本原理 | 第87-88页 |
·皮秒长短脉冲联合驱动X射线激光实验研究 | 第88-93页 |
·皮秒长短脉冲联合驱动X射线激光的经典实验方案 | 第88页 |
·二路皮秒激光装置驱动X射线激光的实验方案 | 第88-91页 |
·实验条件及内容 | 第88页 |
·实验的基本方案 | 第88-90页 |
·实验的具体参数 | 第90-91页 |
·光学元件的具体设计 | 第91-93页 |
·长脉冲线聚焦系统 | 第91-92页 |
·短脉冲线聚焦系统 | 第92页 |
·台阶镜的设计 | 第92-93页 |
·实验的实施 | 第93页 |
·进一步实验的考虑 | 第93页 |
·利用飞秒激光驱动产生X射线激光的尝试 | 第93-96页 |
·实验的条件和基本方案 | 第93-94页 |
·实验的具体参数 | 第94-96页 |
·驱动条件 | 第95页 |
·诊断系统 | 第95页 |
·靶 | 第95页 |
·滤片 | 第95-96页 |
·实验的实施与讨论 | 第96页 |
·进一步实验的考虑 | 第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总结 | 第97-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文章 | 第105-107页 |
附录B: 个人简历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