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1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 | 第12页 |
1.1.2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第12页 |
1.1.3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定位 | 第12-13页 |
1.2 欠发达地区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13-14页 |
1.2.1 欠发达地区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2.2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13-14页 |
1.3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尝试进行的工作 | 第15-18页 |
1.4.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1.4.2 论文尝试进行的工作 | 第15-18页 |
2 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及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32页 |
2.1 欠发达地区的界定 | 第18-21页 |
2.2 欠发达地区的特征 | 第21-24页 |
2.2.1 经济发展水平低,增长速度慢 | 第21-22页 |
2.2.2 投资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 | 第22页 |
2.2.3 收入分配不均,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消费结构不合理 | 第22-23页 |
2.2.4 偏传统计划型的经济结构,生产效率低下 | 第23页 |
2.2.5 自然地理环境特殊,人口密度“两极”明显 | 第23-24页 |
2.3 欠发达地区成因分析 | 第24-28页 |
2.3.1 自然条件恶劣,环境封闭 | 第24页 |
2.3.2 人口数量大,文化素质低,贫困地区广 | 第24-25页 |
2.3.3 区位条件衰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第25-26页 |
2.3.4 资金来源单一,人才竞争缺乏优势,科技转化成生产力低 | 第26-27页 |
2.3.5 生产落后,积累能力差,投资不足 | 第27页 |
2.3.6 产业结构落后,资源配置单一 | 第27-28页 |
2.4 欠发达地区发展理论的研究 | 第28-32页 |
2.4.1 梯度推进理论 | 第28-29页 |
2.4.2 增长极限理论 | 第29页 |
2.4.3 点轴开发理论 | 第29页 |
2.4.4 网络开发理论 | 第29-30页 |
2.4.5 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的看法 | 第30-32页 |
3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缺陷与障碍及突出矛盾的研究 | 第32-38页 |
3.1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缺陷与障碍评析 | 第32-35页 |
3.1.1 经济发展缺陷与障碍 | 第32-33页 |
3.1.2 城镇建设缺陷与障碍 | 第33页 |
3.1.3 社会发展缺陷与障碍 | 第33-34页 |
3.1.4 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缺陷与障碍 | 第34-35页 |
3.1.5 管理缺陷与障碍 | 第35页 |
3.2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 | 第35-38页 |
3.2.1 资源总量丰富与人均占有量不足之间的矛盾 | 第35-36页 |
3.2.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 | 第36页 |
3.2.3 人口不断增长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 | 第36-38页 |
4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8页 |
4.1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因 | 第38页 |
4.2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 第38-39页 |
4.2.1 系统整体性原则 | 第39页 |
4.2.2 科学代表性原则 | 第39页 |
4.2.3 可比可操作性原则 | 第39页 |
4.2.4 动态稳定性原则 | 第39页 |
4.3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4页 |
4.3.1 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0页 |
4.3.2 人口指标体系的构造 | 第40页 |
4.3.3 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页 |
4.3.4 资源与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3页 |
4.3.5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度量及权重的确定 | 第43-44页 |
4.4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4.5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界定 | 第45页 |
4.6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 第45-4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48-68页 |
5.1 彭水县简介 | 第48-49页 |
5.2 彭水县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 第49-55页 |
5.2.1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第49-54页 |
5.2.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3 成因分析 | 第55-59页 |
5.3.1 经济物质基础差,收入来源单一,农业发展严重滞后 | 第55-57页 |
5.3.2 人口控制任务繁重,老龄化、绝对贫困产生负面效应 | 第57页 |
5.3.3 文化教育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带来封闭效果 | 第57-58页 |
5.3.4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 第58-59页 |
5.4 彭水县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差距及具备的潜力 | 第59-62页 |
5.4.1 存在的差距 | 第59-60页 |
5.4.2 具备的潜力 | 第60-62页 |
5.5 彭水县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 第62-64页 |
5.5.1 建立适应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 | 第62-63页 |
5.5.2 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人口质量 | 第63页 |
5.5.3 建立适应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63-64页 |
5.5.4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 第64页 |
5.6 彭水县在可持续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64-65页 |
5.6.1 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64页 |
5.6.2 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 第64-65页 |
5.6.3 交通建设中生态破坏的避免 | 第65页 |
5.6.4 开发与保护并重 | 第65页 |
5.6.5 政策的落实与管理的科学化 | 第6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6 建议与结论 | 第68-70页 |
6.1 建议 | 第68-69页 |
6.2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表 | 第74-86页 |
附录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