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景观视觉分析的GIS方法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11页 |
| 1 绪论 | 第11-15页 |
| ·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 ·撰写论文的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工作的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框架和思路 | 第12-13页 |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现场勘查体验 | 第13页 |
| ·充分利用现有技术 | 第13-14页 |
| ·实例比较研究 | 第14-15页 |
| 2 峡江景观要素与视觉基础 | 第15-31页 |
| ·景观的理解 | 第15-19页 |
| ·景观的视觉含义 | 第15-16页 |
| ·景观的地理学含义 | 第16-18页 |
| ·景观的生态学含义 | 第18-19页 |
| ·峡江型景观 | 第19-22页 |
| ·峡江型景观 | 第19-20页 |
| ·小三峡景观特征概述 | 第20-22页 |
| ·峡江景观要素分析 | 第22-25页 |
| ·线景观要素分析 | 第22-23页 |
| ·点景观要素分析 | 第23-24页 |
| ·面景观要素分析 | 第24-25页 |
| ·峡江景观视觉分析内容 | 第25-30页 |
| ·视觉分析的特性 | 第25-26页 |
| ·视觉基础概念 | 第26-28页 |
| ·视觉感应规律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峡江景观视觉分析与分析模型 | 第31-55页 |
| ·峡江景观视觉分析概述 | 第31-33页 |
| ·视觉景观分析的范畴 | 第31-32页 |
| ·分析模型的选取原则 | 第32-33页 |
| ·河流景观要素的视觉分析 | 第33-41页 |
| ·流域--景观分析的索引 | 第33-34页 |
| ·河流景观分析 | 第34-41页 |
| ·峡谷景观要素的视觉分析 | 第41-47页 |
| ·峡谷空间质量分析 | 第41-45页 |
| ·峡谷空间张弛分析 | 第45-46页 |
| ·峡谷空间障景分析 | 第46-47页 |
| ·湖泊景观要素的视觉分析 | 第47-50页 |
| ·形心环仰角 | 第48-49页 |
| ·湖泊形状准圆度 | 第49页 |
| ·岛屿离散度 | 第49-50页 |
| ·综合景观视觉分析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5页 |
| 4 程序设计与算例分析 | 第55-89页 |
| ·程序设计的背景 | 第55-61页 |
| ·系统中的位置 | 第55-56页 |
| ·SuperMap组件式开发平台概述 | 第56-58页 |
| ·SuperMap的基础概念 | 第58-60页 |
| ·SuperMap控件简介 | 第60-61页 |
| ·程序流程与设计要点 | 第61-79页 |
| ·系统事件模型 | 第62-64页 |
| ·提取河流中心线 | 第64-67页 |
| ·建立分析空间索引 | 第67-71页 |
| ·河流空间分析 | 第71-74页 |
| ·峡谷空间分析 | 第74-77页 |
| ·湖泊空间分析 | 第77-79页 |
| ·数据的组织与表达 | 第79-82页 |
| ·输入数据 | 第79-80页 |
| ·内部存储数据 | 第80-81页 |
| ·输出数据表达 | 第81-82页 |
| ·算例分析 | 第82-88页 |
| ·算例的内容 | 第82页 |
| ·巫山小三峡峡谷景观评估 | 第82-85页 |
| ·巫山小三峡水系景观评估 | 第85-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 6 结语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 附录A 龙门峡入口峡谷景观指数手工统计资料 | 第96-97页 |
| 附录B 巫山小三峡地理区位关系图 | 第97-98页 |
| 附录C 龙门峡景观数据 | 第98-109页 |
| 附录D 90米水位小三峡峡谷景观专题图 | 第109-110页 |
| 附录E 135米水位小三峡峡谷景观专题图 | 第110-111页 |
| 附录F 175米水位小三峡峡谷景观专题图 | 第111-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