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研究
第一章 引论 | 第1-24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 第14-15页 |
·生物多样性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5-17页 |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展 | 第17-19页 |
·生物多样性的测度 | 第19-20页 |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趋势和方向 | 第20页 |
3 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 | 第20-24页 |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学说 | 第21-23页 |
·大尺度生物多样性评价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危机 | 第24-35页 |
1 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 第24-28页 |
·中国生物多样性特点 | 第24-25页 |
·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25-28页 |
2 中国生物多样性危机 | 第28-29页 |
3 中国参加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 | 第29-30页 |
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第30-35页 |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平衡 | 第31-32页 |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 | 第32-33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中国地理环境分区及环境条件相关性分析 | 第35-56页 |
1 中国地形概述 | 第35-37页 |
2 中国气候概述 | 第37-39页 |
3 研究区域分区及环境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54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7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47-54页 |
4 结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中国陆地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数量表达 | 第56-77页 |
1 研究方法 | 第57页 |
·数据采集及处理 | 第57页 |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7-75页 |
·两维图论聚合法 | 第57-58页 |
·DCA排序 | 第58-70页 |
·CCA和DCCA排序 | 第70-75页 |
3 结语与讨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77-85页 |
1 研究方法 | 第77-80页 |
·数据取得 | 第77-80页 |
·排序方法 | 第8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0-84页 |
·DCA排序结果 | 第80-83页 |
·DCCA排序 | 第83-84页 |
3 结论 | 第84-85页 |
第六章 中国陆栖脊椎动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数量表达 | 第85-100页 |
1 研究方法: | 第85页 |
·数据采集及处理 | 第85页 |
·动物多样性的分类排序 | 第8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5-100页 |
·TWINSPAN分类结果 | 第85页 |
·DCA排序结果 | 第85-93页 |
·CCA和DCCA排序 | 第93-98页 |
·动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DCCA排序 | 第98-100页 |
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生态关系模型 | 第100-121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00-101页 |
·数据取得 | 第100页 |
·数据处理 | 第100页 |
·模型建立 | 第100-101页 |
2 结果分析 | 第101-121页 |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101-114页 |
·生态关系模型 | 第114-116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 | 第116-121页 |
第八章 自然保护区面积与生物多样性关系 | 第121-125页 |
1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 | 第121-12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2页 |
·数据取得 | 第122页 |
·物种多样性与面积的回归分析 | 第12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22-125页 |
·对岛屿生物地理模型的拟合 | 第123-124页 |
·其它类型曲线的拟合 | 第124-125页 |
第九章 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分析 | 第125-129页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29-132页 |
·中国陆地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 第129页 |
·中国陆地动物多样性分布 | 第129页 |
·植物多样性格局的数量表达 | 第129-130页 |
·动物多样性格局的数量表达 | 第130页 |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 | 第130页 |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关系 | 第130页 |
·植物属区系地理成分与环境因子的数量表达 | 第130-131页 |
·中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