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学习、研究论文

试论我国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立法

导言第1-11页
第一章 我国就业与职业歧视问题分析第11-14页
 第一节 理论界对我国就业与职业歧视问题的认识第11-12页
  一、 关于歧视现象第11页
  二、 关于现有的法律和制度资源第11-12页
 第二节 我国就业与职业歧视问题的现实状况第12-14页
  一、 普遍存在的歧视问题第12-14页
  二、 普遍的歧视问题对理论界认识的否定第14页
第二章 原因分析:消极权利观与消极立法第14-26页
 第一节 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权利性质分析第15-20页
  一、 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对应平等劳动权第15-17页
  二、 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区别于平等就业权第17-18页
  三、 我国对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性质的基本认识----消极权利第18-20页
 第二节 消极权利观的理论缺陷第20-22页
  一、 消极权利观的理论前提脱离实际第21页
  二、 消极权利观的逻辑起点存在缺陷第21-22页
 第三节 消极权利观指导下的消极立法第22-26页
  一、 就业与职业歧视立法过于原则性第22-23页
  二、 就业与职业歧视立法视角陈旧第23-24页
  三、 对歧视的范畴界定过窄第24-25页
  四、 缺乏制度救济途径第25-26页
第三章 视角调整:从消极权利观到积极权利观第26-32页
 第一节 积极权利之解析第26-28页
  一、 产生目的、出发点及产生方式第27页
  二、 社会存在基础第27-28页
  三、 实现方法第28页
 第二节 权利观调整的必要性第28-32页
  一、 从权利的本质来看“必要性”第28-29页
  二、 从权利的历史发展来看“必要性”第29-30页
  三、 从保护弱者需要来看“必要性”第30-31页
  四、 从制衡“用工自主权”来看“必要性”第31-32页
第四章 制度构建:变消极立法为积极立法第32-54页
 第一节 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内容立法第32-41页
  一、 清理现有法律、提高立法质量第32-34页
  二、 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立法体系的构筑第34-36页
  三、 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具体法律制度的构建第36-41页
 第二节 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主体立法第41-45页
  一、 政府的积极行动第41-42页
  二、 独立主体的设定第42-44页
  三、 公益性团体的培育第44-45页
 第三节 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司法程序第45-51页
  一、 行政执法第45页
  二、 私益诉讼第45-46页
  三、 公益诉讼第46-49页
  四、 司法保护范围的社会性解释第49-51页
 第四节 与相关立法的协调第51-54页
结语第54-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活性染料在氯化羊毛上染色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针对原发性肝癌的新型重组腺病毒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