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4页 |
1.1.1 我国流域的水环境问题 | 第10-11页 |
1.1.2 水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1.2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发展 | 第14-16页 |
1.2.1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产生 | 第14-15页 |
1.2.2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进展 | 第15-16页 |
1.3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中存在问题和困难的总结和分析 | 第16-19页 |
1.3.1 概念不统一,定义不完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因素单一,研究范围不明确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和使用范围的问题 | 第17-19页 |
1.4 本文中采用的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设想 | 第19-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3 研究设想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及内涵研究 | 第22-34页 |
2.1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子分析 | 第22-27页 |
2.1.1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 | 第22-24页 |
2.1.2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特性 | 第24-27页 |
2.1.3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27页 |
2.2 本文中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研究的思路 | 第27-34页 |
2.2.1 河流系统所承担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功能 | 第27-29页 |
2.2.2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 | 第29-34页 |
第三章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方法研究 | 第34-54页 |
3.1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组成和相应的计算方法 | 第34-53页 |
3.1.1 栖息地需水量的计算 | 第34-48页 |
3.1.2 河流景观娱乐需水量的计算 | 第48-51页 |
3.1.3 河流稀释自净需水量的计算 | 第51-52页 |
3.1.4 河流排盐输沙需水量的计算 | 第52-53页 |
3.1.5 其它河道内需水量 | 第53页 |
3.2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组成和相应的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杂古脑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研究 | 第54-86页 |
4.1 环境流域概况 | 第54-64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54-55页 |
4.1.2 自然环境 | 第55-57页 |
4.1.3 水环境 | 第57-62页 |
4.1.4 流域梯级规划及开发现状 | 第62页 |
4.1.5 环境质量现状综述 | 第62-63页 |
4.1.6 水电开发的必要性 | 第63-64页 |
4.1.7 流域规划环境目标 | 第64页 |
4.2 杂古脑河流系统功能的现状与预测影响评价 | 第64-80页 |
4.2.1 减水河段对杂古脑河生态环境功能的影响评价 | 第65-74页 |
4.2.2 减水河段对杂古脑河生态环境功能的影响评价 | 第74-77页 |
4.2.3 减水河段对杂古脑河生态环境功能的影响评价 | 第77-80页 |
4.2.4 小结 | 第80页 |
4.3 杂古脑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 第80-86页 |
4.3.1 区间来流的计算方法 | 第81页 |
4.3.2 杂古脑河栖息地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 第81-83页 |
4.3.3 生活生产用水量的计算 | 第83-84页 |
4.3.4 杂古脑河景观娱乐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 第84-85页 |
4.3.5 杂古脑河自净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 第85-86页 |
第五章 薛城水电站减水河段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 | 第86-101页 |
5.1 减水河段区间流量的计算 | 第87页 |
5.2 维持栖息地需水量的计算 | 第87-92页 |
5.2.1 减水河段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 | 第88-89页 |
5.2.2 减水河段栖息地需水量的计算 | 第89-92页 |
5.3 满足资源功能需水量的计算 | 第92-94页 |
5.4 满足纳污功能需水量的计算 | 第94-96页 |
5.4.1 污染源分析 | 第94页 |
5.4.2 水质现状 | 第94-95页 |
5.4.3 纳污需水量计算 | 第95-96页 |
5.5 薛城水电站减水河段景观娱乐用水量的计算 | 第96-97页 |
5.6 薛城水电站减水河段生态环境需水量推荐算 | 第97-101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01-106页 |
6.1 结论 | 第101-103页 |
6.2 建议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110-111页 |
声明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