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8页
1 绪论第8-19页
 1.1 引言第8-13页
  1.1.1 桩基础的作用第8页
  1.1.2 桩基发展简史第8-9页
  1.1.3 桩基础的分类第9-12页
  1.1.4 桩基础的现状第12-13页
 1.2 桩的荷载传递的理论分析方法第13-17页
  1.2.1 概述第13-14页
  1.2.2 桩的荷载传递的理论分析方法第14-17页
 1.3 本文的主要目的及研究内容第17-19页
2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与评价第19-42页
 2.1 概述第19-21页
  2.1.1 桩基设计、理论和施工的关系第19页
  2.1.2 桩基设计的基本要求第19-20页
  2.1.3 桩基设计计算原则第20页
  2.1.4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简介第20-21页
 2.2 按静载试验来确定桩的极限承载力第21-26页
  2.2.1 确定摩擦-端承桩极限荷载的方法第21-25页
  2.2.2 确定摩擦桩极限荷载的方法第25页
  2.2.3 小结第25-26页
 2.3 规范中的计算方法第26-29页
  2.3.1 单桩第26-28页
  2.3.2 群桩第28-29页
 2.4 国内外有关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新进展第29-41页
  2.4.1 一种新型的动力触探法第29-30页
  2.4.2 Wang-pip,Wang-pcp波动方程法第30页
  2.4.3 叶贝斯方法第30页
  2.4.4 GM(1,1)模型法第30-31页
  2.4.5 静力触探估算法第31页
  2.4.6 灰色预测法第31-32页
  2.4.7 三维有限元无限元耦合分析法第32-33页
  2.4.8 自平衡加载法第33页
  2.4.9 罚有限元分析法第33-34页
  2.4.10 荷载-沉降曲线法第34页
  2.4.11 Capwap法第34-35页
  2.4.12 两种迭代算法第35页
  2.4.13 统计分析法第35-36页
  2.4.14 ANN预测法第36-37页
  2.4.15 动刚度法第37-38页
  2.4.16 分层积分法第38页
  2.4.17 等变形法第38-39页
  2.4.18 最大曲率点法第39页
  2.4.19 滑移线法第39-40页
  2.4.20 大字样检验法第40-41页
 2.5 本章总结第41-42页
3 有限元法、静力法和经验法的对比研究第42-60页
 3.1 研究的目的第42页
 3.2 计算方法简介第42-48页
  3.2.1 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及计算模型第42-46页
  3.2.2 静力计算法第46页
  3.2.3 经验公式法第46-48页
 3.3 有限元法、静力法和经验法的对比研究第48-57页
  3.3.1 桩长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第49-52页
  3.3.2 桩半径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第52-53页
  3.3.3 当桩长一定时,桩径比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第53-56页
  3.3.4 当桩径一定时,桩径比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第56-57页
 3.4 本章总结第57-60页
4 基于桩基有限元法的经验公式的提出第60-72页
 4.1 问题的提出第60-61页
 4.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简介第61-65页
  4.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功能第61页
  4.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说明第61-62页
  4.2.3 乔里斯基(Cholesky)的分解法求解回归系数第62-65页
 4.3 基于《桩基有限元程序》的经验公式的提出和可行性论证第65-72页
  4.3.1 公式的提出第65-66页
  4.3.2 该经验公式的可行性考核第66-72页
5 经济评价第72-85页
 5.1 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的提出第72-73页
 5.2 对比分析第73-81页
 5.3 综合评价第81-85页
  5.3.1 灌注桩的特点第81页
  5.3.2 灌注桩桩身的构造要求第81-84页
  5.3.3 本章结论第84-85页
6 结论第85-89页
 6.1 本文的工作内容第85-87页
 6.2 本文的成果总结第87-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附录1第95-104页
附录2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软粘土地基沉降计算及其预测反演分析
下一篇:工作流建模的可视化工具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