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生物材料表面界面特性与血液相容性关系研究进展 | 第9-17页 |
1 前言 | 第9页 |
2 生物材料与血液接触导致凝血的过程和途径 | 第9-13页 |
·凝血因子Ⅻ激活途径 | 第10-11页 |
·血小板粘附、凝聚途径 | 第11-12页 |
·红细胞粘附途径 | 第12页 |
·补体系统激活途径 | 第12-13页 |
3 生物材料表面界面特性的表征 | 第13页 |
4 生物材料表面界面特生参数与其抗凝血性能关系 | 第13-15页 |
·表面物理形态 | 第13-14页 |
·表面化学性质 | 第14页 |
·表面电性能 | 第14-15页 |
·表面能量 | 第15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类金刚石薄膜表面界面特性表征方法以及检测技术 | 第17-22页 |
1 前言 | 第17页 |
2 生物材料表面界面特性对其血液相容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3 表面界面特性表征方法 | 第18页 |
4 各种检测技术 | 第18-21页 |
·表面粗糙度 | 第18页 |
·含氢量 | 第18页 |
·sp~2/sp~3杂化比 | 第18-21页 |
·表面张力和色散极性比 | 第21页 |
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试验部分 | 第22-34页 |
1 材料制备 | 第22-24页 |
·类金刚石薄膜的制备 | 第22-23页 |
·金刚石薄膜的制备 | 第23-24页 |
·石墨片的制备 | 第24页 |
2 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24-34页 |
·各种表面界面参数的检测方法 | 第24-29页 |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 | 第29-34页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 第34-46页 |
1 各种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评价 | 第34-40页 |
·各种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评价的实验原始数据 | 第34-36页 |
·本论文中各种血液相容性评价指标的数据修正 | 第36-38页 |
·各种碳素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结果 | 第38-40页 |
2 各种碳素材料表面性能表征 | 第40-45页 |
·表面粗糙度的表征 | 第40-41页 |
·含氢量表征 | 第41页 |
·sp~2/sp~3杂化比的表征 | 第41-43页 |
·表面能量的表征 | 第43-45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讨论 | 第46-63页 |
1 定性分析 | 第46-56页 |
·各种表面参数与动态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消耗率的相关关系 | 第47-54页 |
·各种表面参数与溶血率的相关关系 | 第54-55页 |
·试验结果讨论 | 第55-56页 |
2 定量分析 | 第56-62页 |
·邓氏关联度分析 | 第57-60页 |
·改进的关联分析方法 | 第60-62页 |
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5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80页 |
1 表面参数实验数据计算处理程序主要源代码: | 第66页 |
2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峰面积积分计算程序: | 第66-74页 |
3 邓氏灰色度关联分析计算程序的主要源代码 | 第74-77页 |
4 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关联分析计算程序主要源代码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作者在读期间主要工作和所获奖励 | 第85页 |
声明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