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渝东区石炭系黄龙组储集层评价与预测及成藏作用研究
1 引言 | 第1-14页 |
·工区地质情况勘探现状 | 第7-8页 |
·区域构造情况 | 第8-14页 |
2 地层层序及沉积相特征 | 第14-26页 |
·地层详述及层序特征 | 第14-18页 |
·地层详述 | 第14-16页 |
·地层层序特征 | 第16-18页 |
·沉积相模式特征及分布 | 第18-22页 |
·工区沉积相模式 | 第18-20页 |
·工区沉积相特征 | 第20-22页 |
·沉积相的平面展布 | 第22-26页 |
3 储集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模式 | 第26-38页 |
·影响储层的成岩作用 | 第26-32页 |
·古岩溶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 第26-27页 |
·白云岩化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 第27-29页 |
·埋藏溶解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 第29-31页 |
·沉积相控制因素 | 第31-32页 |
·储层的成岩模式 | 第32-38页 |
·同生成岩阶段 | 第32-34页 |
·早成岩阶段A期 | 第34页 |
·表生成岩阶段 | 第34页 |
·早成岩阶段B期 | 第34-35页 |
·晚成岩阶段A期 | 第35页 |
·晚成岩阶段B期 | 第35-38页 |
4 储集层的划分与评价 | 第38-49页 |
·储集空间特征及储层物性特征 | 第38-40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38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8-40页 |
·储集岩的划分与评价 | 第40-45页 |
·储集岩的分类 | 第40-44页 |
·储集岩的储渗类型及特征 | 第44-45页 |
·储集岩平面分布的要素分析 | 第45-49页 |
5 重点构造(气田)钻探成果及成藏情况分析 | 第49-81页 |
·建南构造(气田) | 第49-58页 |
·构造特征 | 第49页 |
·烃源条件 | 第49-51页 |
·气藏及储层特征 | 第51-53页 |
·保存条件 | 第53页 |
·影响成藏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53-58页 |
·茨竹垭潜伏构造 | 第58-62页 |
·构造特征 | 第58-59页 |
·烃源条件 | 第59-60页 |
·储层条件 | 第60-61页 |
·保存条件 | 第61页 |
·影响成藏的地质因素分析 | 第61-62页 |
·马鞍槽潜伏构造 | 第62-66页 |
·圈闭特征 | 第62-63页 |
·烃源条件 | 第63-64页 |
·储层条件 | 第64页 |
·保存条件 | 第64-65页 |
·影响成藏的因素分析 | 第65-66页 |
·洋渡溪潜伏构造 | 第66-69页 |
·构造特征 | 第67页 |
·烃源条件 | 第67-68页 |
·储层条件 | 第68页 |
·保存条件 | 第68页 |
·影响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分析 | 第68-69页 |
·龙驹坝构造 | 第69-74页 |
·构造特征 | 第70-71页 |
·烃源条件 | 第71-72页 |
·储层条件 | 第72页 |
·盖层 | 第72-73页 |
·影响成藏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73-74页 |
·盐井溪构造 | 第74-77页 |
·构造条件 | 第74-75页 |
·烃源条件 | 第75页 |
·储层条件 | 第75-76页 |
·保存条件 | 第76页 |
·影响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分析 | 第76-77页 |
·寨沟湾潜伏构造 | 第77-81页 |
·岩性、岩相及电性特征 | 第78-79页 |
·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 | 第79-81页 |
6 成藏条件评价 | 第81-92页 |
·烃源岩 | 第81-82页 |
·烃源岩的地质及地化特征 | 第81页 |
·烃源岩的演化 | 第81-82页 |
·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保存条件 | 第82-92页 |
·盖层封盖条件 | 第82-8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83-90页 |
·保存条件评价 | 第90-9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