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中医心肝相关理论的学术梳理 | 第12-34页 |
第一节 秦汉时期奠定心肝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12-20页 |
一、《黄帝内经》论心肝 | 第12-16页 |
二、《难经》继承发展《黄帝内经》对心肝的论述 | 第16-18页 |
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心肝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晋隋医家继承发展心肝相关 | 第20-23页 |
一、王叔和《脉经》从脉象论心肝 | 第20-21页 |
二、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从针灸论心肝 | 第21-22页 |
三、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病因证候上发展了心肝相关学说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唐宋医家落实脏腑论心肝相关 | 第23-25页 |
一、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疗上补心益肝 | 第23页 |
二、钱乙《小儿药证直决》从五脏病机论述心肝相关 | 第23-24页 |
三、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心肝母子相感 | 第24-25页 |
第四节 金元医家各自发挥心肝相关 | 第25-27页 |
一、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从五行生克制化认识心肝相关 | 第25页 |
二、张子和《儒门事亲》从寒热论心肝相关 | 第25-26页 |
三、李东垣《脾胃论》从子令母实论述心肝相关 | 第26页 |
四、朱丹溪《格致余论》从君相互制认识心肝相关 | 第26-27页 |
第五节 明清医家对心肝理论的临床发挥 | 第27-31页 |
一、薛已《薛氏医案》从气机论述心肝相关 | 第27页 |
二、张介宾从五行互藏论心肝 | 第27-28页 |
三、吴昆从病理论述心肝相关 | 第28-29页 |
四、陈士铎《石室秘录》从治疗上论述心肝关系 | 第29-30页 |
五、喻昌《医门法律》从情志方面论述了心肝关系 | 第30页 |
六、杨时泰《本草述钩元》从药物主治论述心肝相关 | 第30页 |
七、唐容川从血液运行论述心肝关系 | 第30-31页 |
第六节 对心肝相关的现代研究 | 第31-34页 |
一、理论研究 | 第31-32页 |
二、实验研究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中医心肝相关理论内涵的探讨 | 第34-43页 |
第一节 心系统的内部相关 | 第34页 |
第二节 肝系统的内部相关 | 第34页 |
第三节 心肝相关的生理机制 | 第34-37页 |
一、阴阳相关 | 第34-35页 |
二、五行相关 | 第35页 |
三、经气相通 | 第35页 |
四、气血互用 | 第35-36页 |
五、七情相系,神魂相连 | 第36页 |
六、君相互制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心肝相关的病理机制 | 第37-39页 |
一、阴阳盛衰 | 第37页 |
二、心肝相乘 | 第37-38页 |
三、经脉疾病 | 第38页 |
四、气血互损 | 第38页 |
五、神志病变 | 第38-39页 |
六、君相失位 | 第39页 |
第五节 心肝相关的基本类型 | 第39-43页 |
一、心病传肝 | 第39页 |
二、肝病传心 | 第39-41页 |
三、心肝同病 | 第41-42页 |
四、传变与预后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中医心肝相关的常见病证类型及临床应用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心肝相关的常见病及医案举例 | 第43-45页 |
一、冠心病病案 | 第43-44页 |
二、神志病医案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心肝相关理论指导常见病诊治的近现代临床研究 | 第45-52页 |
一、具体治疗心血管疾病 | 第45-49页 |
二、指导治疗情志疾病 | 第49-50页 |
三、治疗其他疾病 | 第50-51页 |
四、指导养生保健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