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9页 |
§1.1 概述 | 第9页 |
§1.2 马氏体形态学 | 第9-12页 |
1.2.1 典型的马氏体形态 | 第9-10页 |
1.2.2 影响马氏体形态、亚结构及其转化规律的因素 | 第10-12页 |
§1.3 马氏体相变晶体学 | 第12-15页 |
1.3.1 马氏体相变晶体学的发展过程 | 第12-15页 |
1.3.2 原始表象理论(PTMC)的局限性及位移矢量理论的提出 | 第15页 |
§1.4 马氏体相变表面浮凸 | 第15-17页 |
1.4.1 表面浮凸的传统研究方法及其局限性 | 第15-16页 |
1.4.2 马氏体表面浮凸的当前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本文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2.1 试验材料及试样的制备 | 第19-20页 |
2.1.1 合金成分的选择 | 第19页 |
2.1.2 试验内容 | 第19-20页 |
§2.2 组织结构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2.2.1 X-射线分析 | 第20页 |
2.2.2 显微组织观察 | 第20-21页 |
2.2.3 AFM观察与定量分析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热处理工艺和母相预变形对γ(fcc)→α(bcc)马氏体形态及其表面浮凸形貌的影响 | 第22-32页 |
§3.1 热处理工艺对Fe-23Ni-0.55C合金马氏体形态及其表面浮凸形貌的影响 | 第22-26页 |
3.1.1 奥氏体化温度对Fe-23Ni-0.55C合金母相强度及Ms点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2 奥氏体化温度对Fe-23Ni-0.55C合金马氏体形态及其表面浮凸形貌的影响 | 第23-25页 |
3.1.3 深冷温度对Fe-23Ni-0.55C合金马氏体形态及其表面浮凸形貌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 母相压缩变形对Fe-23Ni-0.55C合金马氏体形态及其表面浮凸形貌的影响 | 第26-29页 |
3.2.1 母相压缩变形对Fe-23Ni-0.55C合金母相强度及Ms点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2 母相压缩变形对Fe-23Ni-0.55C合金马氏体形态及其表面浮凸形貌的影响 | 第27-29页 |
§3.3 Fe-8Cr-lC合金、Fe-20Ni-5Mn合金马氏体形态及其表面浮凸形貌 | 第29-31页 |
3.3.1 Fe-8Cr-lC合金马氏体形态及其表面浮凸形貌 | 第29-30页 |
3.3.2 Fe-20Ni-5Mn合金马氏体形态及其表面浮凸形貌 | 第30-31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γ(fcc)→α(bcc)马氏体相变表面浮凸的AFM观察与定量分析 | 第32-51页 |
§4.1 {259}_f马氏体表面浮凸的AFM观察、定量分析及其相变切变角的测定 | 第32-41页 |
4.1.1 {259}_f马氏体表面浮凸的AFM观察及定量分析 | 第32-38页 |
4.1.2 {259}_f马氏体相变切变角的AFM测定 | 第38-41页 |
§4.2 板条马氏体表面浮凸的AFM观察、定量分析及其相变切变角的测定 | 第41-45页 |
4.2.1 板条马氏体表面浮凸的AFM观察与定量分析 | 第41-44页 |
4.2.2 板条马氏体相变切变角的AFM测定 | 第44-45页 |
§4.3 {225}_f马氏体表面浮凸的AFM观察、定量分析及其形成特征 | 第45-49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γ(fcc)→α(bcc)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计算 | 第51-63页 |
§5.1 变体间的自协作效应及其“不变惯习面” | 第51-53页 |
§5.2 位移矢量理论 | 第53-54页 |
§5.3 {259}_f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计算 | 第54-56页 |
§5.4 板条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计算 | 第56-58页 |
§5.5 {225}_f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计算 | 第58-61页 |
§5.6 本章结论 | 第61-63页 |
第六章 变体间自协作性与马氏体形态、表面浮凸形貌以及“不变平面”之间的关系 | 第63-6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84页 |
附录A | 第71-75页 |
附录B | 第75-77页 |
附录C | 第77-79页 |
附录D | 第79-82页 |
附录E | 第82-83页 |
附录F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