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海上交通定量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 | 第12-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海上交通安全定量评价的研究现状及体系构成 | 第18-38页 |
2.1 海上交通环境的定义 | 第18-21页 |
2.1.1 航行水域 | 第18页 |
2.1.2 自然条件 | 第18-19页 |
2.1.3 交通条件 | 第19-20页 |
2.1.4 安全评价中的航行环境 | 第20-21页 |
2.2 海上交通安全评价的必要性及评价要点 | 第21-23页 |
2.3 海上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的构成 | 第23-34页 |
2.3.1 海上交通安全定量评价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项目 | 第23-26页 |
2.3.2 操船者特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2.3.3 船舶特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2.3.4 航行环境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2.4 海上交通安全定量评价体系的构成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海上交通安全定量评价FIS模型与方法 | 第38-64页 |
3.1 海上交通安全定量评价的FIS模型的建立 | 第38-52页 |
3.1.1 模糊集合的定义、模糊运算及模糊关系 | 第38-41页 |
3.1.2 模糊集合中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41-47页 |
3.1.3 模糊逻辑的推量机制 | 第47-50页 |
3.1.4 模糊推理系统反模糊化策略 | 第50-51页 |
3.1.5 模糊推理系统的构成 | 第51-52页 |
3.2 基于模糊推理系统的FIS评价模型的运用 | 第52-60页 |
3.2.1 自然条件操船危险度的定义及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52-53页 |
3.2.2 能见度与自然条件操船环境危险度的关系 | 第53-54页 |
3.2.3 风隶属函数的确定及与自然条件操船环境危险度的关系 | 第54-56页 |
3.2.4 流隶属函数的确定及与自然条件操船环境危险度的关系 | 第56-58页 |
3.2.5 自然条件因素操船环境危险度的综合评价 | 第58-60页 |
3.3 海上交通安全评价FIS模型的运用实例 | 第60-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基于FIS模型的海上交通安全定量评价 | 第64-98页 |
4.1 地形条件操船危险度的综合评价 | 第64-71页 |
4.1.1 航道宽度隶属函数的确定及与地形条件操船危险度的关系 | 第64-67页 |
4.1.2 到障碍物距离隶属函数的确定及与地形条件操船危险度关系 | 第67-68页 |
4.1.3 航路弯曲角度隶属函数的确定及与地形条件操船危险度关系 | 第68-69页 |
4.1.4 航路水深隶属函数的确定及与地形条件操船危险度的关系 | 第69-70页 |
4.1.5 地形条件操船危险度的综合评价 | 第70-71页 |
4.2 航行环境操船危险度的综合评价 | 第71-82页 |
4.2.1 会遇的概念 | 第72-73页 |
4.2.2 会遇率的数学模型 | 第73-75页 |
4.2.3 会遇率与航行环境操船危险度的关系 | 第75-76页 |
4.2.4 对遇状况与航行环境操船危险度的关系 | 第76-78页 |
4.2.5 交叉会遇状况与航行环境操船危险度的关系 | 第78-80页 |
4.2.6 追越状况与航行环境操船危险度的关系 | 第80页 |
4.2.7 会遇状况航行环境操船危险度的关系 | 第80-81页 |
4.2.8 信息支持与航行环境操船危险度的关系 | 第81-82页 |
4.3 交通环境操船危险度综合评价的运用实例 | 第82-85页 |
4.4 船舶因素的综合评价 | 第85-91页 |
4.4.1 船舶操纵性的含义 | 第85页 |
4.4.2 表征船舶操纵性的指标 | 第85-87页 |
4.4.3 船舶操纵性指数的含义及对船舶运动的影响 | 第87-89页 |
4.4.4 船舶操纵性指数对船舶因素操船危险度的评价 | 第89-91页 |
4.5 人的因素的综合评价 | 第91-93页 |
4.5.1 人的因素操船危险度的定义 | 第91页 |
4.5.2 人的因素操船危险度的评价 | 第91-93页 |
4.6 海上交通安全的综合评价 | 第93-9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5章 基于ANFIS模型的海上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 第98-116页 |
5.1 ANFIS的结构 | 第98-101页 |
5.2 ANFIS的混合学习算法 | 第101-104页 |
5.3 ANFIS的无限逼近 | 第104-108页 |
5.4 海上交通安全定量评价ANFIS模型的计算例 | 第108-114页 |
5.5 基于ANFIS模型的海上交通安全评价 | 第11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6章 海上交通仿真及其定量评价模型的应用实例 | 第116-128页 |
6.1 大连港海上交通实态状况的再现 | 第116-119页 |
6.2 大连港海上交通仿真系统的建立 | 第119-122页 |
6.3 大连港部分水域的海上交通安全评价 | 第122-126页 |
6.3.1 大连港H_0号浮附近水域海上交通安全评价 | 第122-124页 |
6.3.2 大连港H_2号浮附近水域海上交通安全评价 | 第124-126页 |
6.4 大连港海上交通规划的改进措施 | 第12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28-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44-146页 |
附录 | 第146-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