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建筑防火保护策略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基础 | 第10-13页 |
| ·古建筑防火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性能化及风险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 2 火灾科学与风险评估 | 第15-21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火灾概念及火灾简介 | 第15-17页 |
| ·火灾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 ·火灾的发展 | 第16-17页 |
| ·火灾规律性 | 第17页 |
| ·火灾科学与安全科学 | 第17-18页 |
| ·火灾学 | 第17-18页 |
| ·火灾防治技术学 | 第18页 |
| ·火灾安全工程学 | 第18页 |
| ·火灾安全科学 | 第18页 |
| ·性能化设计 | 第18-19页 |
| ·火灾风险评估 | 第19-21页 |
| 3 古建筑火灾与消防安全形式分析 | 第21-37页 |
| ·我国古建筑的特点 | 第21-22页 |
| ·结构特点 | 第21-22页 |
| ·屋顶特点 | 第22页 |
| ·我国古建筑火灾的特点 | 第22-26页 |
| ·材料 | 第23页 |
| ·布局 | 第23-24页 |
| ·性质及使用功能 | 第24-25页 |
|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 ·管理及使用状况 | 第25-26页 |
| ·自然因素 | 第26页 |
| ·古建筑火灾规律统计 | 第26-36页 |
| ·古建筑起火因素统计 | 第26-33页 |
| ·古建筑火灾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33-35页 |
| ·古建筑火灾随地域变化规律 | 第35-36页 |
| ·我国古建筑保护现状 | 第36-37页 |
| 4 计算机场模拟理论基础 | 第37-49页 |
| ·控制方程 | 第37-39页 |
| ·物理守恒定律 | 第37-38页 |
| ·基本控制方程组 | 第38-39页 |
| ·离散化的思想 | 第39-41页 |
| ·有限差分法 | 第39页 |
| ·有限元法 | 第39页 |
| ·有限体积法 | 第39-41页 |
| ·火灾过程的场模拟理论基础 | 第41-49页 |
| ·流模模拟方法 | 第41-43页 |
| ·湍流燃烧模型 | 第43页 |
| ·辐射换热模型 | 第43-46页 |
| ·碳黑模型 | 第46-49页 |
| 5 古建筑火灾场景的设置 | 第49-55页 |
| ·火灾场景设置基础 | 第49-54页 |
| ·增长期的热释放速率 | 第50-51页 |
| ·充分发展段的热释放速率 | 第51页 |
| ·火灾辐射 | 第51-54页 |
| ·FLUENT软件简介 | 第54-55页 |
| 6 四合院形式古建筑火灾模拟 | 第55-71页 |
| ·杨尚昆故居简介 | 第55-56页 |
| ·模型简化 | 第56-57页 |
| ·参数设置 | 第57-58页 |
| ·火灾模拟分析 | 第58-71页 |
| ·火灾场景一:室外无风情况 | 第58-64页 |
| ·火灾场景二:室外有风情况 | 第64-71页 |
| 7 高塔形式古建筑模拟 | 第71-81页 |
| ·归元寺圆通阁简介 | 第71页 |
| ·模型简化 | 第71-72页 |
| ·参数设置 | 第72-73页 |
| ·模拟分析 | 第73-81页 |
| ·切面一温度分析 | 第73-74页 |
| ·切面二温度分析 | 第74-76页 |
| ·切面三温度分析 | 第76-77页 |
| ·水平切面温度及速度分布 | 第77-81页 |
| 8 古建筑防火保护 | 第81-91页 |
| ·古建筑防火保护系统的概念 | 第81页 |
| ·古建筑防火保护系统的组成 | 第81-90页 |
| ·古建筑火灾评估及危险等级划分 | 第82-87页 |
| ·房间火灾数据库的建立 | 第87-90页 |
| ·古建筑防火保护系统的应用 | 第90页 |
| ·应用前景分析 | 第90-91页 |
| 9 杨氏故居实验验证 | 第91-97页 |
| ·火灾实验模拟理念基础 | 第91-92页 |
| ·实验条件 | 第92页 |
| ·实验过程 | 第92-94页 |
| ·实验与计算机模拟比较 | 第94-97页 |
| 10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 ·结论 | 第97-98页 |
| ·展望 | 第98-99页 |
| 致谢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 附录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