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国外流动人口理论综述 | 第14-17页 |
·国内流动人口研究简述 | 第17-18页 |
·适度人口理论综述 | 第18-2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论文框架与创新点 | 第23-25页 |
·论文框架 | 第23-24页 |
·文章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2章 长沙市流动人口基本特征的调查研究 | 第25-35页 |
·调查研究对象及实施过程 | 第25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研究 | 第25-33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 | 第25-26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的职业特征 | 第26-28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的家庭收支特征 | 第28-30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 | 第30-31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的业余生活状况 | 第31-32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最亟需的服务 | 第32-33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长沙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特征研究 | 第35-44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 | 第35-38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空间集聚特征 | 第35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空间集聚均衡程度 | 第35-38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40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居住特征 | 第40-41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的居住方式 | 第40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 | 第40-41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空间特征的成因分析 | 第41-43页 |
·外部大环境是流动人口向长沙市聚集的前提条件 | 第41-42页 |
·长沙市自身的发展状况促进流动人口空间特征的形成 | 第42页 |
·流动人口自身的特点影响其空间特征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长沙市流动人口适度规模测算 | 第44-62页 |
·流动人口适度规模的研究意义及其理论基础 | 第44-51页 |
·流动人口适度规模的研究意义 | 第44页 |
·流动人口适度规模的理论基础 | 第44-51页 |
·流动人口适度规模测算的研究现状及方法探讨 | 第51-57页 |
·流动人口适度规模研究现状 | 第51-52页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及其步骤 | 第52-54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想及其步骤 | 第54-56页 |
·测算具体流动人口适度规模的方法探讨 | 第56-57页 |
·长沙市流动人口适度规模的测算 | 第57-61页 |
·构建长沙市流动人口适度规模评价指标体系 | 第57-59页 |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第59-60页 |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长沙市流动人口适度规模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针对长沙市流动人口的政策探讨 | 第62-66页 |
·政府主导形成长沙市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共赢”的社会氛围 | 第62页 |
·精简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建立新型动态人口管理途径 | 第62-63页 |
·继续吸纳并调控流动人口,保证其符合长沙市的发展需求 | 第63页 |
·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提高其居住质量 | 第63-64页 |
·完善长沙市流动人口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 | 第64-65页 |
·建立分层次、分类型的适合长沙市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
附录B 长沙市流动人口状况调查问卷 | 第75-78页 |
附录C 长沙市流动人口适度规模问卷调查表 | 第78-82页 |
附录D 流动人口适度规模测算指标权重专家咨询表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