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8页 |
·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的基本理论 | 第12-22页 |
·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的热力学 | 第12-13页 |
·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的机理 | 第13-14页 |
·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的反应类型 | 第14-15页 |
·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的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动力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20-22页 |
·热分析质谱分析法 | 第22-24页 |
·热分析质谱法的发展 | 第22-23页 |
·热分析质谱法的应用 | 第23页 |
·热分析质谱法的展望 | 第23-24页 |
·热分析质谱法研究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的科学性 | 第24页 |
·热分析动力学 | 第24-33页 |
·热分析动力学的基础理沦 | 第25-29页 |
·热分析动力学的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热分析动力学的新技术 | 第32-33页 |
·活化能的基本理论 | 第33-35页 |
·活化能的Arrhenius的定义 | 第33页 |
·非Arrhenius型反应 | 第33-34页 |
·非Arrhenius活化能的理论解释 | 第34-35页 |
·热分析动力学解析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的实用性及其改进 | 第35-38页 |
·质量作用定理的适用性及其改进 | 第36-37页 |
·Arrhenius定理的有效性及其改进 | 第37-38页 |
第二章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8-42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38页 |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38-39页 |
·实验内容与设备 | 第39-41页 |
·实验内容 | 第39页 |
·实验设备 | 第39-41页 |
·本课题创新之处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碳气化反应热分析动力学 | 第42-55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实验条件 | 第42页 |
·实验特征参数的计算 | 第42-43页 |
·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碳气化反应机理 | 第45-47页 |
·反应机理 | 第45-46页 |
·反应机理的分析与讨论 | 第46-47页 |
·碳气化反应的热分析动力学速率式 | 第47-49页 |
·非等温微分表观活化能法 | 第49-53页 |
·非等温微分表观活化能公式推导 | 第49-51页 |
·非等温微分活化能法求的活化能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的机理研究 | 第55-67页 |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实验试样 | 第55页 |
·实验条件 | 第55页 |
·实验结果 | 第55-60页 |
·热分析实验结果 | 第55-58页 |
·质谱实验结果 | 第58-60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热分析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质谱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气体产物CO和CO_2的相对浓度计算 | 第62-65页 |
·CO和CO_2相对浓度计算的方法 | 第62-63页 |
·CO和CO_2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63-65页 |
·CO和CO_2相对浓度计算的结果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的热分析动力学 | 第67-86页 |
·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过程的还原度计算 | 第67-74页 |
·还原度定义 | 第67-68页 |
·还原度测量方法 | 第68页 |
·还原度与失重质量关系 | 第68-69页 |
·还原速率与失碳速率的计算结果 | 第69-74页 |
·铁氧化物还原反应的热分析动力学速率式 | 第74-77页 |
·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的非等温微分活化能 | 第77-82页 |
·混合体系中铁氧化物还原的非等温微分活化能的结果 | 第77-79页 |
·混合体系中碳气化反应的非等温微分活化能的结果 | 第79-82页 |
·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的动力学分析 | 第82-85页 |
·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过程限制性环节判断方法 | 第82-83页 |
·铁氧化物/碳混合物还原过程限制性环节判断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