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产品原型的模糊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 ·原型评价研究的现状 | 第9-10页 |
| ·产品原型评价的意义 | 第10-11页 |
| ·使最终产品更加贴近用户需求 | 第10页 |
| ·大幅度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 第10页 |
| ·可能成为创新设计的突破口与驱动力 | 第10页 |
| ·可以加快设计进程 | 第10-11页 |
| ·原型评价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 第11-12页 |
| ·原型评价研究的思路 | 第11页 |
| ·原型评价研究的目标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评价方法 | 第12-16页 |
| ·评价方法概述 | 第12页 |
| ·当前流行评价方法介绍 | 第12-14页 |
| ·排队法 | 第12-13页 |
| ·名次计分法 | 第13页 |
| ·专家评价法 | 第13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3页 |
|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 第14页 |
| ·粗糙度量评价法 | 第14页 |
| ·主要评价方法对比与分析 | 第14-16页 |
| 第三章 交互式产品原型及评价方法选择 | 第16-22页 |
| ·原型与交互式产品原型 | 第16-17页 |
| ·产品原型 | 第16页 |
| ·交互式产品原型 | 第16-17页 |
| ·交互式产品原型评价的特点及评价方法选择 | 第17-18页 |
| ·交互式产品原型评价的特点 | 第17页 |
|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17-18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介绍 | 第18-22页 |
| ·模糊评价法概述 | 第18页 |
| ·模糊数学的原理与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 ·加权集的确定 | 第19-22页 |
| 第四章 交互式产品原型模糊评价的共性因素 | 第22-31页 |
| ·人的因素(P) | 第22-23页 |
| ·安全性 | 第22-23页 |
| ·宜人性 | 第23页 |
| ·界面设计良好 | 第23页 |
| ·环境的因素(C) | 第23-24页 |
| ·噪声 | 第23-24页 |
| ·可回收性 | 第24页 |
| ·造型与环境的协调性 | 第24页 |
| ·色彩与环境的协调性 | 第24页 |
| ·行为的因素(A) | 第24-26页 |
| ·操作简便 | 第25页 |
| ·表面处理支持使用 | 第25-26页 |
| ·造型便于使用 | 第26页 |
| ·技术的因素(T) | 第26-27页 |
| ·节能性 | 第26页 |
| ·功能稳定性 | 第26-27页 |
| ·科技感 | 第27页 |
| ·网络安全 | 第27页 |
| ·企业形象设计在产品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 ·统一性 | 第27-28页 |
| ·可见性 | 第28页 |
| ·造型延续性 | 第28页 |
| ·造型 | 第28-29页 |
| ·造型与功能呼应 | 第28页 |
| ·视觉均衡性 | 第28-29页 |
| ·造型创新性 | 第29页 |
| ·色彩的因素 | 第29-31页 |
| ·对比与调和 | 第29页 |
| ·色彩与造型 | 第29-30页 |
| ·配色与功能 | 第30页 |
| ·肌理对色彩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第五章 交互式产品原型模糊评价的典型因素 | 第31-40页 |
| ·儿童类产品 | 第31-34页 |
| ·安全因素 | 第31-32页 |
| ·综合因素 | 第32-34页 |
| ·移动通讯工具 | 第34-36页 |
| ·操作性能 | 第34-35页 |
| ·娱乐性能 | 第35-36页 |
| ·网络游戏类 | 第36-40页 |
| ·网络游戏的整体因素 | 第36-38页 |
| ·玩家的心理需要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模糊综合评价的程序实现 | 第40-50页 |
| ·程序功能描述 | 第40页 |
| ·什么是VBA | 第40-41页 |
| ·为什么要选择VBA 和EXCEL | 第41页 |
| ·Excel VBA 编辑环境 | 第41-43页 |
| ·什么是VBE | 第41-42页 |
| ·VBE 工程窗口 | 第42-43页 |
| ·模糊综合评价系统的制作及程序语句 | 第43-49页 |
| ·设计用户登陆窗体及问候窗体 | 第43-44页 |
| ·身份验证语句及显示效果 | 第44-45页 |
| ·设计评价模块选择窗体及模糊矩阵运算 | 第45-49页 |
| ·模糊综合评价的实施步骤 | 第49-50页 |
| 第七章 模糊综合评价实例 | 第50-54页 |
| ·确定评价因素集 | 第50页 |
| ·手机原型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50-53页 |
| ·确定加权集 | 第50-51页 |
| ·获得模糊矩阵 | 第51-53页 |
| ·手机原型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53页 |
| ·评价结论 | 第53-54页 |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4页 |
| ·展望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