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意象与形象差异化定位的研究--以上海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选题原因 | 第12-13页 |
·全球化时代 | 第12页 |
·注意力经济与体验经济 | 第12页 |
·城市化面临的困境 | 第12-13页 |
·城市旅游形象成为热点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国外学者关于意象的研究 | 第13-16页 |
·国内学者关于旅游意象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评述 | 第21-23页 |
·研究设计 | 第23-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研究思路框架图 | 第26-27页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27-40页 |
·基本理论 | 第27-33页 |
·意象理论 | 第27-29页 |
·城市意象空间理论 | 第29-32页 |
·定位理论 | 第32-33页 |
·城市旅游意象体系 | 第33-36页 |
·城市旅游意象的概念与要素 | 第33-34页 |
·城市旅游意象的纬度 | 第34-35页 |
·旅游意象的生成过程 | 第35-36页 |
·城市旅游意象与城市旅游形象的关系 | 第36-38页 |
·主客观对象不同 | 第36页 |
·生成阶段不同 | 第36-37页 |
·城市意象与城市旅游意象的关系 | 第37-38页 |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原则 | 第38-40页 |
·以市场偏好为依据 | 第38页 |
·以“文脉”和“地脉”为基础 | 第38-39页 |
·以提高城市旅游形象区分度为要求 | 第39-40页 |
3. 上海都市旅游意象调查 | 第40-59页 |
·调查方法 | 第40-41页 |
·调查目的 | 第40页 |
·调查范围与对象 | 第40页 |
·问卷设计 | 第40-41页 |
·分析方法 | 第41页 |
·资料分析 | 第41-49页 |
·样本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情感意象分析 | 第42-48页 |
·意象属性分析 | 第48-49页 |
·差异性分析 | 第49-59页 |
·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 第49-51页 |
·年龄的差异性分析 | 第51-53页 |
·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第53-54页 |
·收入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第54-56页 |
·居住地的差异性分析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4. 上海都市旅游形象的差异化定位 | 第59-79页 |
·上海都市旅游竞争力 | 第59-62页 |
·上海都市旅游业的发展 | 第59-60页 |
·旅游业竞争地位:与北京、香港的比较 | 第60-62页 |
·香港旅游形象定位的借鉴 | 第62-65页 |
·香港都市旅游形象定位历程 | 第62-64页 |
·香港旅游形象推广的启示 | 第64-65页 |
·上海都市旅游“精彩之都”的差异化定位 | 第65-75页 |
·形象定位的差异化 | 第65-66页 |
·上海都市旅游形象差异化定位的技术路径图 | 第66-67页 |
·上海都市旅游形象定位的问题诊断 | 第67-72页 |
·“精彩之都”的意象内核提炼 | 第72-75页 |
·上海都市旅游形象定位的支撑系统 | 第75-79页 |
·花园都市的硬环境形象 | 第76页 |
·都市的人文软环境形象 | 第76-77页 |
·高效优质的旅游服务形象 | 第77页 |
·城市旅游意象的传播环境 | 第77-79页 |
5. 结论 | 第79-81页 |
·研究成果 | 第79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79-80页 |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88页 |
后记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