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家族抚育模式--以湖北均川镇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导论 | 第10-22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 国外关于亲属抚养问题的研究 | 第12-13页 |
2. 国内关于被寄养儿童抚育的研究 | 第13-16页 |
3. 小结 | 第16-17页 |
(四) 研究设计 | 第17-22页 |
1.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的引入 | 第17-19页 |
2. 分析框架 | 第19页 |
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4.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二、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家族抚育模式的运行分析 | 第22-39页 |
(一) 家族抚育模式类型 | 第22-24页 |
1. 原生家庭 | 第23页 |
2. 亲族抚育型家庭 | 第23-24页 |
3. 重组家庭 | 第24页 |
4. 单独居住型家庭 | 第24页 |
(二) 家族抚育模式的产生及运行条件 | 第24-34页 |
1. 政府的支持与安排 | 第25-28页 |
2. 社会的关爱与帮助 | 第28-30页 |
3. 家族的认可与接纳 | 第30-33页 |
4. 个人的意愿 | 第33页 |
5. 家族抚养模式所具有的天然优势 | 第33-34页 |
(三) 家族抚育模式的运行效果 | 第34-39页 |
1. 生活上有着落 | 第35页 |
2. 教育上有保障 | 第35-36页 |
3. 情感上有依托,心理上有归属 | 第36-37页 |
4. 社会技能有教导,适应能力有提高 | 第37-39页 |
三、问题及对策 | 第39-53页 |
(一) 问题—家族抚育模式的困境 | 第39-48页 |
1. 经济制约 | 第39-41页 |
2. 制度制约 | 第41-43页 |
3. 环境制约 | 第43-45页 |
4. 情感制约 | 第45-46页 |
5. 实施主体的制约 | 第46-48页 |
(二) 对策—家族抚育模式的优化 | 第48-53页 |
1. 社会工作的帮助理念 | 第48页 |
2. 优化路径 | 第48-53页 |
四、结论与讨论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