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游戏精神" | 第12-15页 |
(一) 游戏活动 | 第12页 |
(二) "游戏精神"的诸种内涵 | 第12-14页 |
(三) 本论文所采用的"游戏精神"视角 | 第14-15页 |
二、"游戏精神"的表现——幸福的小顽童 | 第15-22页 |
(一) 建国初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15-16页 |
(二) "游戏精神"的表现 | 第16-22页 |
1、稚气的心理 | 第16-18页 |
2、游戏的行为 | 第18-22页 |
三、"精神"的先扬后抑——被校正的儿童 | 第22-30页 |
(一) 50年代前中期对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逐渐强调 | 第22-23页 |
(二) "游戏精神"的先扬后抑 | 第23-27页 |
1、张天翼模式 | 第23-25页 |
2、顽童动辄得咎 | 第25-27页 |
(三) 顽童被教育成乖孩子 | 第27-30页 |
1、外部他人的言传身教 | 第27-28页 |
2、内心道德的自我约束 | 第28-30页 |
四、"游戏精神"的装饰点缀——被理想化的典范 | 第30-37页 |
(一) 50年代中后期儿童文学对各项中心任务的配合 | 第30-31页 |
(二) "游戏精神"的装饰点缀 | 第31-33页 |
(三) 树立先进的儿童典范,以供学习与引导 | 第33-37页 |
1、"韩梅梅式"的典范 | 第33-35页 |
2、典范的意义 | 第35-37页 |
五、"游戏精神"的消失殆尽——被神化的小英雄 | 第37-43页 |
(一) 60年代后儿童文学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 第37-38页 |
(二) "游戏精神"的消失 | 第38-39页 |
(三) 少年英雄,降妖除魔 | 第39-43页 |
1、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 第39-40页 |
2、政治话语的日常言说 | 第40-42页 |
3、降妖除魔的英雄壮举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