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郑单958双亲近缘系的生育差异及其在F1中的遗传表现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17页
   ·玉米自交系变异与退化第10-13页
     ·作物品种退化是普遍现象第10-11页
     ·玉米自交系的变异、退化现象第11页
     ·玉米自交系变异、退化的原因第11-12页
     ·防止玉米自交系退化变异的技术途径第12页
     ·近缘玉米自交系(或近缘系)第12-13页
   ·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种主要性状变异第13-14页
     ·农艺性状变异第13-14页
     ·生理性状变异第14页
   ·玉米自交系遗传差异与杂交后代产量的关系第14-17页
     ·遗传距离第15页
     ·配合力第15-17页
2 引言第17-18页
3 材料与方法第18-22页
   ·试验地条件第18页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18-19页
     ·供试材料第18-19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19页
   ·调查项目与测定方法第19-21页
     ·株高、穗位高的测定第19页
     ·茎粗的测定第19页
     ·叶面积指数(LAI)调查第19页
     ·雄穗一级分枝数调查第19页
     ·比叶重测定第19页
     ·茎叶夹角及叶向值的测定第19页
     ·光合与荧光参数的测定第19-20页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20页
     ·玉米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第20-21页
     ·室内考种与计产第21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21-22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2-44页
   ·郑58 近缘系、昌7-2 近缘系和杂交组合产量比较第22-25页
     ·近缘系产量比较第22页
     ·36 个杂交组合产量比较第22-24页
     ·产量配合力效应分析第24-25页
   ·郑58 近缘系、昌7-2 近缘系和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第25-31页
     ·郑58 近缘系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第25页
     ·昌7-2 近缘系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第25-26页
     ·近缘系比叶重比较第26页
     ·近缘系叶向值比较第26-27页
     ·近缘系雄穗一级分枝数比较第27页
     ·杂交组合的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第27-31页
   ·郑58 近缘系、昌7-2 近缘系光合性能比较比较第31-37页
     ·近缘系叶绿素含量比较第31-34页
     ·近缘系吐丝期Pn 比较第34页
     ·近缘系荧光特性分析第34-37页
   ·郑58 近缘系、昌7-2 近缘系LAI 变化比较第37-38页
   ·郑58 近缘系、昌7-2 近缘系抗病性比较第38页
   ·郑58 近缘系、昌7-2 近缘系配合力分析第38-44页
     ·配合力方差分析第38-39页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第39-40页
     ·主要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第40-42页
     ·总配合力效应分析第42-44页
5 结论与讨论第44-50页
   ·郑58 近缘系和昌7-2 近缘系的改良、选择效果显著第44页
   ·近缘系选择改良与高光效育种第44-45页
   ·叶绿素含量与自交系选择第45页
   ·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与玉米育种第45-46页
   ·表观遗传学及作物种质与环境的协同关系为生态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第46-47页
   ·获得性遗传与优系选优选择第47-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Abstract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郑州地区夏玉米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下一篇:雨养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