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玉米自交系变异与退化 | 第10-13页 |
·作物品种退化是普遍现象 | 第10-11页 |
·玉米自交系的变异、退化现象 | 第11页 |
·玉米自交系变异、退化的原因 | 第11-12页 |
·防止玉米自交系退化变异的技术途径 | 第12页 |
·近缘玉米自交系(或近缘系) | 第12-13页 |
·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种主要性状变异 | 第13-14页 |
·农艺性状变异 | 第13-14页 |
·生理性状变异 | 第14页 |
·玉米自交系遗传差异与杂交后代产量的关系 | 第14-17页 |
·遗传距离 | 第15页 |
·配合力 | 第15-17页 |
2 引言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试验地条件 | 第18页 |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供试材料 | 第18-19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19页 |
·调查项目与测定方法 | 第19-21页 |
·株高、穗位高的测定 | 第19页 |
·茎粗的测定 | 第19页 |
·叶面积指数(LAI)调查 | 第19页 |
·雄穗一级分枝数调查 | 第19页 |
·比叶重测定 | 第19页 |
·茎叶夹角及叶向值的测定 | 第19页 |
·光合与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19-20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0页 |
·玉米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 第20-21页 |
·室内考种与计产 | 第21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2-44页 |
·郑58 近缘系、昌7-2 近缘系和杂交组合产量比较 | 第22-25页 |
·近缘系产量比较 | 第22页 |
·36 个杂交组合产量比较 | 第22-24页 |
·产量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24-25页 |
·郑58 近缘系、昌7-2 近缘系和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 第25-31页 |
·郑58 近缘系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 第25页 |
·昌7-2 近缘系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 第25-26页 |
·近缘系比叶重比较 | 第26页 |
·近缘系叶向值比较 | 第26-27页 |
·近缘系雄穗一级分枝数比较 | 第27页 |
·杂交组合的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27-31页 |
·郑58 近缘系、昌7-2 近缘系光合性能比较比较 | 第31-37页 |
·近缘系叶绿素含量比较 | 第31-34页 |
·近缘系吐丝期Pn 比较 | 第34页 |
·近缘系荧光特性分析 | 第34-37页 |
·郑58 近缘系、昌7-2 近缘系LAI 变化比较 | 第37-38页 |
·郑58 近缘系、昌7-2 近缘系抗病性比较 | 第38页 |
·郑58 近缘系、昌7-2 近缘系配合力分析 | 第38-44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8-39页 |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9-40页 |
·主要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40-42页 |
·总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42-44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4-50页 |
·郑58 近缘系和昌7-2 近缘系的改良、选择效果显著 | 第44页 |
·近缘系选择改良与高光效育种 | 第44-45页 |
·叶绿素含量与自交系选择 | 第45页 |
·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与玉米育种 | 第45-46页 |
·表观遗传学及作物种质与环境的协同关系为生态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 第46-47页 |
·获得性遗传与优系选优选择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Abstract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