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吕碧城生平及其思想 | 第9-18页 |
一、吕碧城的生平经历 | 第9-12页 |
(一) 辛酸坎坷的早年 | 第9-10页 |
(二) 激昂慷慨、英气勃发的青年时代 | 第10-11页 |
(三) 漂泊、孤寂的中晚年 | 第11-12页 |
二、吕碧城的思想 | 第12-18页 |
(一) 吕碧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前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2-14页 |
(二) 吕碧城后期思想形成及发展 | 第14-16页 |
(三) 吕碧城思想的主要社会实践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吕碧城词作的思想内容 | 第18-30页 |
一、吕碧城早期词作思想内容 | 第19-23页 |
二、吕碧城中年以后(去国以后,包括偶尔返国)词作思想内容 | 第23-30页 |
(一) 眷怀故国和感慨沧桑巨变之词作 | 第23-25页 |
(二) 记游赏景、吟咏海外风光之作 | 第25-28页 |
(三) 因对尘世虚幻的了悟、人生易碎的感念而心归佛法之作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吕碧城词作的艺术风格 | 第30-42页 |
一、词的发展概况 | 第30-31页 |
二、吕碧城词创作渊源及词学主张 | 第31-35页 |
三、吕碧城词作的艺术风貌 | 第35-42页 |
(一) 豪纵不羁、苍雄激越的精神气势 | 第35-37页 |
(二) 哀婉孤寂、沉郁悲凉的情感特征 | 第37-38页 |
(三) 风华掩映、寄托遥深的美学风格 | 第38-39页 |
(四) 镕新入旧、妙造自然的语言特色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注释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