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5-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相关概念 | 第16-19页 |
·收入分配的实质 | 第16页 |
·收入分配的主体 | 第16-17页 |
·收入分配的对象 | 第17-18页 |
·论文相关研究对象的概念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辩证分析法 | 第19页 |
·制度分析方法 | 第19页 |
·实证与案例分析法 | 第19-20页 |
·规范分析方法 | 第20页 |
·博弈论方法 | 第20页 |
·基本框架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理论评述 | 第23-38页 |
·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23-24页 |
·收入分配理论核心问题 | 第24-27页 |
·功能收入分配与规模收入分配 | 第24-25页 |
·收入分配差距与收入分配不公 | 第25页 |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 第25-27页 |
·各经济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7-31页 |
·古典经济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7页 |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7-28页 |
·制度经济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8-29页 |
·福利经济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9-30页 |
·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30-31页 |
·我国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第31-36页 |
·部分先富的提出 | 第31-33页 |
·公平与效率 | 第33-35页 |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 第35-36页 |
·当前国内学者对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观点及评述 | 第36-37页 |
本章小节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分析 | 第38-50页 |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历程及绩效 | 第38-43页 |
·改革开放前团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 | 第38-39页 |
·改革开放前团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 | 第39-40页 |
·改革开放后团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 | 第40-43页 |
·改革开放后团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 | 第43页 |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方式 | 第43-45页 |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45页 |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45-49页 |
·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兵团成立初期的收入分配制度 | 第45-46页 |
·团场传统收入分配模式是随着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认知转变而转变 | 第46-47页 |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随“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改变而变迁 | 第47-48页 |
·农垦企业的特质与农业生产契约的特殊性 | 第48-49页 |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当前团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构成及评价 | 第50-66页 |
·当前团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构成 | 第50-52页 |
·收入分配制度的一般构成 | 第50页 |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的构成 | 第50-52页 |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的初次分配现状及特点 | 第52-60页 |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的关键——产品购销制度 | 第52-55页 |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的核心——土地承包制度 | 第55-58页 |
·农资采购制度 | 第58-59页 |
·干部收入制度 | 第59-60页 |
·团场的盈余 | 第60页 |
·团场收入的再分配现状及特点 | 第60-63页 |
·社保统筹制度 | 第60-61页 |
·教育补贴 | 第61-62页 |
·住房公积金制度 | 第62页 |
·其他国家的转移支付 | 第62-63页 |
·对当前团场收入分配制度的评价 | 第63-65页 |
·初次分配绩效评价 | 第63-64页 |
·再分配绩效评价 | 第64-65页 |
本章小节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与经济增长 | 第66-79页 |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互动机理 | 第66-67页 |
·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 第66页 |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66-67页 |
·团场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分析 | 第67-70页 |
·分析方法——生产函数法 | 第67-68页 |
·团场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测算与分析 | 第68-70页 |
·收入差距对团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第70-75页 |
·分析方法——基尼系数法 | 第71页 |
·团场收入差距的测算 | 第71-74页 |
·收入分配不均等对团场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74-75页 |
·结论分析 | 第75-77页 |
·收入分配对团场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 | 第75-76页 |
·收入分配对团场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与职工增收 | 第79-91页 |
·团场职工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界定 | 第79页 |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影响职工收入增长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79-82页 |
·分析方法 | 第79-80页 |
·多元回归分析过程 | 第80-81页 |
·结论分析 | 第81-82页 |
·收入分配对职工增收影响的通径分析 | 第82-85页 |
·分析方法 | 第82-83页 |
·通径分析过程 | 第83-84页 |
·结论分析 | 第84-85页 |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对职工增收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85-89页 |
·按要素分配的不彻底及要素报酬非市场化对职工增收的负面影响 | 第85-87页 |
·税费负担对职工增收的负面影响最大 | 第87-88页 |
·国有土地的特性决定了兵团土地租约的选择 | 第88-89页 |
·团场管理者与职工的委托—代理关系目标不一致 | 第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七章 团场收入分配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 | 第91-108页 |
·职工与团场的博弈现状 | 第91-92页 |
·职工与团场的博弈的分类及利益关系分析 | 第92-93页 |
·团场与职工的联结方式是委托——代理人博弈 | 第92-93页 |
·团场与职工的博弈分类 | 第93页 |
·对团场与职工的博弈分析 | 第93-102页 |
·前提与假定 | 第94页 |
·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94-98页 |
·团场与职工合作博弈契约选择的讨论 | 第98-102页 |
·实现团场与职工合作博弈的途径 | 第102-103页 |
·影响团场与职工的非合作博弈中契约不稳定的因素 | 第102-103页 |
·在团场与职工的非合作博弈中需求合作的可能性 | 第103页 |
·团场与职工合作博弈例证 | 第103-106页 |
·降低土地承包费实现团场和职工双赢 | 第103-105页 |
·撤卡后的意外收获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八章 收入分配制度的模式选择与制度优化建议 | 第108-121页 |
·收入分配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 第108-110页 |
·指导思想 | 第108页 |
·基本原则 | 第108-110页 |
·现阶段团场收入分配制度的模式设计 | 第110-112页 |
·团场收入分配的模式选择 | 第110页 |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框架设计 | 第110-111页 |
·团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11-112页 |
·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 | 第112-119页 |
·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团场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第112-113页 |
·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大分配“蛋糕” | 第113-114页 |
·推进团场机构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14-115页 |
·加强职工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素质 | 第115-116页 |
·协调好“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职工与团场的职工两个经营主体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强两者间的信用机制 | 第116-117页 |
·要合理确定规范承包职工上交的费用 | 第117页 |
·巩固税费改革成果,谋求解决职工的减负的长效机制 | 第117-118页 |
·提高再分配效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118-119页 |
·争取国家政策及资金对改革的支持 | 第119页 |
·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第119-12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1-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