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12页 | 
| 第一章 历史的主体和道德的主体 | 第12-25页 | 
| ·“抽象的个人”和抽象的历史观 | 第12-14页 | 
| ·“现实的个人”范畴的形成及其内在规定性 | 第14-20页 | 
| ·“现实的个人”的伦理价值蕴含 | 第20-25页 | 
| 第二章 历史的动力和道德的作用 | 第25-37页 | 
| ·以往伦理学对道德演化发展机制的认识 | 第25-26页 | 
|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6-31页 | 
|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伦理价值意蕴 | 第31-37页 | 
| 第三章 历史的目标和道德的追求 | 第37-48页 | 
| ·“真实的集体”的伦理张扬 | 第37-42页 | 
| ·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历史发展的统一 | 第42-48页 | 
| 第四章 批判各种资产阶级道德观 | 第48-80页 | 
| ·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批判 | 第48-56页 | 
| ·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 | 第56-64页 | 
|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和享乐哲学的批判 | 第64-73页 | 
| ·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 第73-80页 | 
| 结语 余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启示 | 第80-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附录 | 第87-88页 | 
| 后记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