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 ·课题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7-8页 |
|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 ·原位声学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 第8-12页 |
| ·海底沉积物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沉积物声学、物理力学特性关系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原位声学测量野外数据采集 | 第17-22页 |
| ·研究区域简介 | 第17-18页 |
| ·野外数据采集方法 | 第18-22页 |
| ·原位声学测试数据采集 | 第18-19页 |
| ·沉积物物理力学参数测量 | 第19-20页 |
| ·下渚湖浅表层含气沉积物原位声学测量 | 第20-21页 |
| ·野外数据采集工作量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原位声学测试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第22-44页 |
| ·原位测试系统声源响应说明 | 第22-25页 |
| ·原位声学测量声速提取技术研究 | 第25-35页 |
| ·提取时间标示点法 | 第25页 |
| ·相位延时法 | 第25-28页 |
| ·互相关双向极值法 | 第28-35页 |
| ·原位声学测量信号消除干扰研究 | 第35-39页 |
| ·原位声学测试声衰减提取方法研究 | 第39-43页 |
| ·功率谱方法 | 第40-42页 |
| ·标准均方法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杭州湾原位声学理论模型反演分析 | 第44-62页 |
| ·Biot理论模型反演分析 | 第44-51页 |
| ·BISQ理论模型反演分析 | 第51-56页 |
| ·沉积物内部颗粒剪切模型反演分析 | 第56-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杭州湾原位声学BISQ理论模型正演 | 第62-73页 |
| ·基于BISQ理论的声波波动方程 | 第62-63页 |
| ·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算法 | 第63-66页 |
| ·原位声学测量波场数值模拟 | 第66-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近岸浅表低速层形成因素及声学特性研究 | 第73-91页 |
| ·概述 | 第73-74页 |
| ·基本理论基础 | 第74-76页 |
| ·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76-83页 |
| ·原位测量低速层反演分析 | 第83-89页 |
| ·杭州湾淤泥质粘土沉积物低速层反演分析 | 第83-86页 |
| ·下渚湖含气沉积物低速层反演分析 | 第86-89页 |
| ·小结 | 第89-91页 |
| 第七章 BICSQS模型及原位声学反演分析 | 第91-103页 |
| ·BICSQS模型 | 第91-97页 |
| ·原位声学BICSQS模型反演分析 | 第97-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3页 |
| 第八章 杭州湾沉积物原位声学与物理力学特性关系研究 | 第103-117页 |
| ·杭州湾沉积物中尺度地声结构研究 | 第103-109页 |
| ·杭州湾沉积物原位声学与物理力学特性关系研究 | 第109-115页 |
| ·概述 | 第109页 |
| ·一元回归 | 第109-113页 |
| ·多元回归 | 第113-115页 |
| ·小结 | 第115-117页 |
| 第九章 结论 | 第117-122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7-120页 |
| ·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120-122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2-131页 |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31-133页 |
| 已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1-132页 |
|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132-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5页 |
| 摘要 | 第135-139页 |
| Abstract | 第139-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