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6页 |
| 导论 | 第16-24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三) 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形成条件 | 第24-33页 |
| (一)形成的客观条件 | 第24-30页 |
| 1、民族危亡和农村破败促使梁漱溟思考救国之道 | 第24-26页 |
| 2、父亲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励梁漱溟实践学术思想 | 第26-28页 |
| 3、众多爱国知识分子兴起的乡村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启发梁漱溟从事农村工作 | 第28-29页 |
| 4、西方国家农民运动的兴起坚定了梁漱溟从事乡村建设的决心 | 第29-30页 |
| (二)形成的主观条件 | 第30-33页 |
| 1、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视促使梁漱溟寻求中国社会的特殊发展道路 | 第30-31页 |
| 2、对中国问题的分析与批判决定着梁漱溟改造中国的方略 | 第31-32页 |
| 3、对伯格森生命主义哲学的"儒化"阐释启发梁漱溟重视农民意识的觉醒 | 第32-33页 |
|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实践过程 | 第33-38页 |
| (一) 乡村建设理论的萌芽和立志从事乡村工作(1917年——1924年) | 第33-35页 |
| (二) 乡村建设理论的初步形成和具体参加乡村工作(1924年——1930年10月) | 第35-37页 |
| (三) 乡村建设理论的成熟和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实践(1931年1月——1937年12月) | 第37-38页 |
|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内容 | 第38-57页 |
|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 第38-48页 |
| 1、乡村建设的主旨——"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 第38-41页 |
| 2、乡村建设的核心——"重建—新社会组织结构" | 第41-45页 |
| 3、乡村建设的途径——"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 | 第45-46页 |
| 4、乡村建设的动力——"农民自觉"与知识分子作用 | 第46-48页 |
|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 | 第48-57页 |
| 1、乡村组织的建立 | 第48-51页 |
| 2、教育实验 | 第51-52页 |
| 3、经济建设 | 第52-55页 |
| 4、社会改良 | 第55-57页 |
| 四、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特点 | 第57-61页 |
| (一) 改良主义 | 第57页 |
| (二) 文化复兴中国 | 第57-59页 |
| (三) 政、经、教合—的乡村组织 | 第59-60页 |
| (四) 以农业引发工业,最终实现现代化 | 第60-61页 |
| 五、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局限 | 第61-69页 |
| (一) 历史地位 | 第61-64页 |
|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是以儒学为指导思想的建设乡村、复兴民族的整套政治方案 | 第61-62页 |
|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在众多救国理论中独具特色 | 第62页 |
|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在民国时期乡村运动中最有代表性 | 第62-63页 |
| 4、乡村建设理论是梁漱溟学术思想的总结和最终归宿,乡村建设运动是梁漱溟学术思想的实践结晶 | 第63-64页 |
| (二) 历史局限 | 第64-69页 |
| 1、指导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不切合中国实际 | 第65-66页 |
| 2、改良主义道路在当时中国行不通 | 第66页 |
| 3、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于军阀政权注定要失败 | 第66-67页 |
| 4、号称乡村建设运动却"运而不动",未能引起农民的共鸣 | 第67-69页 |
| 六、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现代价值 | 第69-75页 |
| (一) 理论价值 | 第69-71页 |
| 1、必须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来看新农村建设问题,是梁漱溟给我们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启示。 | 第69-70页 |
| 2、必须把新农村建设设计成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制度创新与一体的系统工程 | 第70-71页 |
| 3、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现代化之路 | 第71页 |
| (二) 实践价值 | 第71-75页 |
| 1、必须完全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 | 第71-73页 |
| 2、必须充分发动中国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去,并形成一种全社会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 | 第73-74页 |
| 3、必须强调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通过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来加快新农村建设 | 第74-75页 |
| 结束语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