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述 | 第11-19页 |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念及构成 | 第11-14页 |
(一)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念 | 第11页 |
(二)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成 | 第11-14页 |
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特质 | 第14-17页 |
(一) 意义共同体:法律信仰的教友 | 第14页 |
(二) 语言共同体:法律人同质的第一步 | 第14-15页 |
(三) 知识共同体:法律人形成共同体的基础 | 第15页 |
(四) 思维共同体:法律人独特的法律思维 | 第15-16页 |
(五) 解释共同体:法律的权威得以树立 | 第16-17页 |
(六) 价值共同体:社会正义的实践者 | 第17页 |
(七) 自治共同体:职业论逻辑下的自治 | 第17页 |
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的基本条件 | 第17-19页 |
(一) 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外在制度条件 | 第17-18页 |
(二) 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内在素养因素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西方国家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 第19-23页 |
一、西方国家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背景 | 第19-21页 |
(一) 政治和经济背景 | 第19-20页 |
(二) 文化背景:法学院的出现与罗马法的复兴 | 第20-21页 |
二、西方国家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发展背景:僧侣被逐出法律业务 | 第21-23页 |
第三部分 西方国家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养成模式和价值 | 第23-26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养成模式和价值 | 第23-24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养成模式和价值 | 第24-26页 |
第四部分 我国法律职业及共同体的现状分析 | 第26-30页 |
一、我国法律职业及共同体的困境 | 第26-28页 |
(一) 法律职业(司法)严重的行政化 | 第26页 |
(二) 法律职业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足 | 第26页 |
(三) 法律的职业逻辑与大众逻辑的矛盾 | 第26页 |
(四) 法律职业者之间相互猜忌缺乏必要沟通 | 第26-27页 |
(五) 法律职业人员(包括其首长)稳定性差忽视职业化的培训和经验积累 | 第27页 |
(六) 法律职业人员缺乏身份保障 | 第27-28页 |
二、我国法律职业及共同体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一) 司法独立和法律职业保障制度的缺失 | 第28页 |
(二) 法律职业群体语言和知识背景的缺失 | 第28页 |
(三) 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思维和法治精神的缺失 | 第28-29页 |
(四) 共同职业伦理准则和自治精神的缺失 | 第29-30页 |
第五部分 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构 | 第30-35页 |
一、建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意义 | 第30-31页 |
(一) 有利于促进司法独立 | 第30页 |
(二) 有利于法制环境的形成—中国法治发展的第三种推动力 | 第30-31页 |
二、建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可行性 | 第31-32页 |
(一) 市场经济造就的新一代市民阶层 | 第31页 |
(二) 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确立 | 第31-32页 |
三、建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立足点 | 第32-35页 |
(一) 建立保障司法独立的体制 | 第32-33页 |
(二) 改革和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 | 第33页 |
(三) 建立法律职业统一的培训制度 | 第33页 |
(四) 建立共同的法律职业道德规范 | 第33-34页 |
(五) 建立法律职业教育机制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注释 | 第36-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