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信息资源整合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内容和结构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内容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物流调配的运输调度问题研究 | 第15-25页 |
·动态运输调度问题回顾 | 第15-19页 |
·运输调度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动态运输调度问题的定义 | 第15-17页 |
·动态与静态运输调度问题的比较 | 第17-19页 |
·动态运输调度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9-22页 |
·理论和定义 | 第20页 |
·研究的几种典型问题 | 第20-21页 |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21-22页 |
·邮政运输动态调度 | 第22-25页 |
·邮政运输的特点 | 第22页 |
·邮政运输调度的现状 | 第22-23页 |
·邮政运输调度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信息资源整合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 | 第25-37页 |
·信息资源的含义和特征 | 第25-27页 |
·信息资源的定义 | 第25页 |
·信息资源的特点 | 第25-26页 |
·信息资源的原理 | 第26-27页 |
·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 | 第27-30页 |
·信息资源整合概念产生的背景 | 第27-28页 |
·信息资源整合概念的确立 | 第28-29页 |
·从信息技术的集成化看信息资源整合 | 第29-30页 |
·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理论、技术及建模方法 | 第30-37页 |
·相关理论和方法 | 第30-32页 |
·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 第32-34页 |
·建模方法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基于E-R-P的信息资源整合建模理论体系研究 | 第37-57页 |
·E-R-P建模理论概述 | 第37-39页 |
·E-R-P的定义 | 第37-38页 |
·E-R模型与E-R-P模型的联系和区别 | 第38-39页 |
·E-R-P体系应用于信息资源整合建模的优点 | 第39页 |
·论域 | 第39-41页 |
·论域的界定 | 第40-41页 |
·论域的描述 | 第41页 |
·实体 | 第41-45页 |
·实体的定义 | 第41-42页 |
·实体的几个特点 | 第42页 |
·实体的界定 | 第42-43页 |
·实体的形式化描述 | 第43-45页 |
·关系 | 第45-47页 |
·关系的定义 | 第45页 |
·关系的界定 | 第45-46页 |
·关系的形式化描述 | 第46-47页 |
·问题 | 第47-53页 |
·问题的内涵与定义 | 第48页 |
·问题的分析 | 第48-51页 |
·问题的形式化描述 | 第51-53页 |
·E-R-P建模的过程研究 | 第53-57页 |
·E-R-P三者的关系 | 第53-54页 |
·E-R-P建模的基本原则 | 第54页 |
·E-R-P建模过程 | 第54-57页 |
第五章 昆明邮区中心局运力动态调度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建模 | 第57-70页 |
·项目背景分析 | 第57-63页 |
·昆明邮区中心局简介 | 第57-59页 |
·昆明邮区中心局的运输调度现状 | 第59-63页 |
·项目需求分析 | 第63-64页 |
·基于E-R-P模型的系统建模 | 第64-70页 |
·第一阶段:建模准备 | 第65-66页 |
·第二阶段:初步模型 | 第66-67页 |
·第三阶段:模型改进 | 第67页 |
·第四阶段:模型细化 | 第67-68页 |
·第五阶段:最终模型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研究总结 | 第70-71页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