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 第11-16页 |
·顺铂 | 第11-12页 |
·顺铂类似物 | 第12-14页 |
·反式铂类配合物 | 第14-15页 |
·单功能铂(Ⅱ)配合物 | 第15页 |
·多核铂(Ⅱ)配合物 | 第15-16页 |
·铂类药物细胞水平作用机理 | 第16-18页 |
·铂类药物的跨膜运输 | 第16页 |
·Pt-DNA加合物 | 第16-18页 |
·细胞死亡方式 | 第18-22页 |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 第19-20页 |
·自噬性细胞死亡 | 第20-22页 |
·类凋亡 | 第22页 |
·单功能铂配合物的前期研究 | 第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8页 |
第二章 新型单功能铂配合物诱导细胞发生非凋亡 | 第28-45页 |
·本章概述 | 第28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8-35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28-29页 |
·细胞培养 | 第29页 |
·细胞毒活性测试 | 第29页 |
·TUNEL荧光检测细胞凋亡 | 第29-31页 |
·Caspase 3活性检测 | 第31-32页 |
·Western blot | 第32-34页 |
·免疫荧光检测自噬小泡 | 第34页 |
·单丹酰戊二铵(MDC)染色法检测自噬 | 第34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细胞形态 | 第34-3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体外细胞毒活性 | 第35-36页 |
·TUNEL荧光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 | 第36-38页 |
·Caspase 3凋亡蛋白的检测 | 第38-39页 |
·免疫荧光检测单功能铂作用后自噬标志性蛋白LC3-Ⅱ的表达情况 | 第39-40页 |
·单丹酰戊二铵(MDC)染色检测自噬性小泡 | 第40-41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单功能铂作用后线粒体肿胀和空泡的双层膜结构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新型单功能铂配合物诱导细胞死亡的机制探索 | 第45-61页 |
·本章概述 | 第45页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45-49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45-46页 |
·细胞培养 | 第46页 |
·自噬抑制剂3-MA和Wortmannin对单功能铂作用后细胞生存活力的影响 | 第46页 |
·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自噬抑制剂3-MA对单功能铂作用后细胞空泡的影响 | 第46-47页 |
·放线菌酮对Caov-3细胞生存活力的影响 | 第47页 |
·Western blot | 第47-4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自噬抑制剂3-MA对单功能铂配合物作用后细胞内空泡的影响 | 第49页 |
·加入3-MA后自噬标志性蛋白LC3-Ⅱ的表达情况 | 第49-50页 |
·自噬抑制剂3-MA和Wortmannin对单功能铂配合物作用后细胞生存活力的影响 | 第50-52页 |
·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对单功能铂配合物作用后细胞内空泡的影响 | 第52页 |
·放线菌酮对细胞生存活力的影响 | 第52-53页 |
·单功能铂配合物诱导MAPK通路的调节 | 第53-54页 |
·MAPK三条通路的抑制剂对细胞内空泡的影响 | 第54-55页 |
·p-p53和p-Akt参与了单功能铂配合物引起的自噬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第四章 以4-硝基-2,1,3-苯并噁二唑为荧光团的三氮螯合铂配合物的细胞水平机理研究 | 第61-72页 |
·本章概述 | 第61-62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62-65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62-63页 |
·细胞培养 | 第63页 |
·细胞毒活性测试 | 第63页 |
·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 第63页 |
·细胞周期检测 | 第63-64页 |
·Western Blot | 第64-6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70页 |
·体外细胞毒活性 | 第65-66页 |
·线粒体跨膜电位 | 第66-68页 |
·细胞周期检测实验 | 第68-69页 |
·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蛋白Caspase 3和自噬标志性蛋白LC3-Ⅱ的表达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待发表的文章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