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异化 Fe(III)还原微生物的分布 | 第11-12页 |
| ·异化铁还原的机理 | 第12-13页 |
| ·电子穿梭体对Fe(Ⅲ)还原的促进作用 | 第12页 |
| ·铁螯合剂对Fe(III)还原的促进作用 | 第12页 |
| ·细胞附属物对Fe(III)还原的促进作用 | 第12-13页 |
| ·影响异化 Fe(Ⅲ)还原过程的因素 | 第13-17页 |
| ·Fe(III)的形态及其它电子受体 | 第13页 |
| ·异化Fe(III)还原微生物的种类 | 第13-15页 |
| ·生长基质或电子供体 | 第15页 |
| ·温度 | 第15-16页 |
| ·pH | 第16页 |
| ·气体环境 | 第16页 |
| ·其它物质的影响 | 第16-17页 |
| ·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的意义 | 第17-21页 |
| ·水稻土中的氧化铁及其转化 | 第18-19页 |
| ·氧化铁转化对水稻土性质的影响 | 第19-21页 |
| ·异化铁还原的环境学意义 | 第21-23页 |
| ·抑制稻田甲烷产生 | 第21页 |
| ·对重金属的固定和转化 | 第21-22页 |
| ·促进厌氧环境中有机物污染物的降解 | 第22-2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4-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不同来源的纤维素作为碳源对水稻土中Fe(III)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24页 |
| ·不同来源的纤维素作为碳源对水稻土浸提液中Fe(III)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24页 |
| ·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时对异化Fe(III)还原的影响 | 第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 ·供试土壤 | 第24-25页 |
| ·微生物接种液制备 | 第25页 |
| ·纯培养菌株来源 | 第25页 |
| ·氧化铁的制备 | 第25页 |
| ·微生物营养来源 | 第25-26页 |
| ·不同来源纤维素的制备 | 第26页 |
| ·试验方案及培养方法 | 第26-28页 |
| ·采样及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 ·不同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利用纤维素的微生物铁还原能力 | 第29-31页 |
| ·纯培养试验中不同铁还原菌株利用纤维素的异化铁还原能力 | 第31-32页 |
| ·不同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利用不同来源纤维素的铁还原能力比较 | 第32-34页 |
| ·土壤泥浆厌氧培养中利用不同来源纤维素的微生物铁还原能力 | 第34-37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37-40页 |
| ·不同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利用纤维素的微生物铁还原能力 | 第37页 |
| ·纯培养试验中不同铁还原菌株利用纤维素的异化铁还原能力 | 第37-38页 |
| ·不同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利用不同来源纤维素的微生物铁还原能力 | 第38-39页 |
| ·土壤泥浆厌氧培养中利用不同来源纤维素的微生物铁还原能力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有待改进的问题 | 第40-43页 |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0-41页 |
| ·研究特色 | 第41页 |
| ·不足之处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