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临床研究 | 第8-28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8-16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8-10页 |
(二)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三)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五) 一般资料 | 第13-16页 |
二、治疗结果 | 第16-24页 |
(一) 中医证候研究 | 第16-19页 |
(二) 两组对HAMD,SAS,PSQI 积分影响的比较 | 第19-22页 |
(三) 治疗组内不同观察时点HAMD,SAS,PSQI 积分的比较 | 第22-24页 |
(四) 毒副作用,不良反应 | 第24页 |
三. 疗效分析 | 第24-28页 |
(一)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第24-25页 |
(二) 临床总疗效分析 | 第25页 |
(三) HAMD 积分分析 | 第25-26页 |
(四) SAS 积分分析 | 第26-27页 |
(五) PSQI 积分分析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35页 |
一. 现代中医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8-29页 |
二. 抑郁症的患者性别差异 | 第29页 |
三. 抑郁症与焦虑症 | 第29-30页 |
四. 抑郁症与睡眠障碍 | 第30-31页 |
五. 抑郁症应长期服药控制 | 第31-32页 |
六.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第32页 |
(一) 早期病位主要在肝,波及心、脾二脏,日久及肾 | 第32页 |
(二) 解郁并清心安神 | 第32页 |
七. 方义剖析 | 第32-35页 |
(一) 方药组成 | 第33页 |
(二) 组方原则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综述 | 第37-42页 |
附录 | 第42-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