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养老模式的概述 | 第10-16页 |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养老模式的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界定 | 第10页 |
2. 养老及养老模式的涵义 | 第10-12页 |
3. 养老模式的种类 | 第12页 |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理论 | 第12-14页 |
1.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理论 | 第12-13页 |
2. 托达罗劳动力转移模型 | 第13页 |
3. “推力—拉力”理论 | 第13-14页 |
(三) 国内外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养老模式状况 | 第16-25页 |
(一)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 | 第16-19页 |
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 | 第16-17页 |
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 第17-18页 |
3. 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 第18-19页 |
(二) 建国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历程 | 第19-21页 |
1.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 第19-20页 |
2.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 | 第20-21页 |
(三)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现状 | 第21-25页 |
1.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主体 | 第21-24页 |
2. 我国农村其它养老模式发展缓慢 | 第24-25页 |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养老模式的影响 | 第25-30页 |
(一) 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 第25-27页 |
1. 生产力发展水平 | 第25页 |
2. 经济运行机制 | 第25-26页 |
3. 历史文化传统 | 第26页 |
4. 其它因素 | 第26-27页 |
(二)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养老的冲击 | 第27-30页 |
1. 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 | 第27页 |
2. 缩小了家庭规模 | 第27-28页 |
3. 改变了养老观念 | 第28页 |
4. 改变了家庭成员的权力关系 | 第28-29页 |
5. 劳动力转移下我国农村养老情况不容乐观——以河南省项城市范集村为例 | 第29-30页 |
四、我国农村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完善 | 第30-40页 |
(一)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原则 | 第30-32页 |
1. 坚持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 | 第30-31页 |
2. 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相结合 | 第31页 |
3. 综合考虑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 | 第31-32页 |
(二)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完善中的政府责任 | 第32-34页 |
1. 加大财政投入,为农村养老提供物质支持 | 第32-33页 |
2. 完善相关制度,为农村养老提供制度保障 | 第33-34页 |
3. 加强宣传教育,为农村养老模式提供思想基础 | 第34页 |
(三) 积极倡导和发展家庭养老 | 第34-36页 |
1. 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 第34-35页 |
2. 探索家庭养老的新发展 | 第35-36页 |
(四) 我国农村其它养老模式的共同发展 | 第36-40页 |
1. 积极发展社会养老 | 第36-37页 |
2. 不断拓展社区养老 | 第37-38页 |
3. 正确引导自我养老 | 第38-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