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 引言 | 第11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3 国外半喂入联合收获机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4 国内半喂入联合收获机的研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6页 |
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6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7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8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4LBZ-125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割台的结构分析 | 第18-24页 |
1 割台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8-22页 |
·扶禾器的结构与功能 | 第18-19页 |
·切割器 | 第19-20页 |
·中间夹持输送链 | 第20-22页 |
2 主要性能标准及参数 | 第22页 |
3 割台的主要特点 | 第22-23页 |
·分禾器拨禾装置 | 第23页 |
·单输送夹持链 | 第23页 |
·喂入装置 | 第23页 |
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半喂入联合收获机割台结构运动参数分析及传动计算 | 第24-37页 |
1 4LBZ-125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割台运动参数分析 | 第24-30页 |
·机器行走速度 | 第24-25页 |
·扶禾器速度 | 第25-27页 |
·切割速度 | 第27-29页 |
·输送链速度 | 第29-30页 |
2 机器作业效率与行走速度关系 | 第30-31页 |
3 行走速度与扶禾速度、切割速度和输送速度匹配分析 | 第31-32页 |
·行走速度与扶禾速度关系 | 第31页 |
·行走速度与切割速度关系 | 第31-32页 |
·行走速度与输送速度关系 | 第32页 |
4 试验装置动力传动方案设计 | 第32-36页 |
·机器行走方式设计 | 第33-34页 |
·机器扶禾的动力传动方式 | 第34-35页 |
·机器切割的动力传动方式 | 第35页 |
·机器输送速度的动力传动方式 | 第35-36页 |
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试验装置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 第37-44页 |
1 试验装置的结构原理 | 第37-43页 |
·试验装置的关键部件及设计 | 第38-39页 |
·喂入装置 | 第39-40页 |
·机架的设计 | 第40-41页 |
·水稻装载台车的设计 | 第41-42页 |
·水稻夹持装置的设计 | 第42-43页 |
2 传动路线的设计 | 第43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预备性研究及水稻物料特性的测定与分析 | 第44-47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装置的调试方法 | 第44页 |
·水稻物料特性测试 | 第44-45页 |
·试验材料 | 第44-45页 |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45页 |
·试验仪器 | 第45页 |
2 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割台的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 | 第47-62页 |
1 试验材料及装置 | 第47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试验装置及工作原理 | 第47页 |
2 试验目的与方法 | 第47-49页 |
·试验指标 | 第47-48页 |
·正交试验方案 | 第48-49页 |
3 正交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正交试验 | 第49-53页 |
4 单因素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切割速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 | 第53页 |
·扶禾速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 | 第53-54页 |
·输送速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 | 第54页 |
·行走速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 | 第54-55页 |
5 验证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6 回归模型建立的方法和步骤 | 第56-61页 |
·确定研究对象 | 第56-57页 |
·影响因素 | 第57页 |
·收集原始数据 | 第57页 |
·函数类型的确定 | 第57-59页 |
·割台性能综合评分的回归数学模型 | 第59页 |
·回归模型诊断 | 第59-60页 |
·通径分析 | 第60页 |
·试验结果的优化 | 第60-61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结果优化 | 第61页 |
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2 建议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专家调查问卷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