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氮氧化物的来源、生成机理及危害 | 第12-13页 |
·我国燃煤氮氧化物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燃煤氮氧化物净化技术 | 第14-16页 |
·燃烧过程控制技术 | 第14-15页 |
·烟气控制净化技术 | 第15-16页 |
·氮氧化物的催化治理技术 | 第16-24页 |
·催化分解 | 第16-18页 |
·催化氧化 | 第18-20页 |
·催化还原 | 第20-24页 |
·本工作的研究思路和要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尖晶石型MnCo_2O_4催化剂的制备及SCR性能研究 | 第26-33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26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26-28页 |
·XRD | 第26-27页 |
·FT-IR | 第27-28页 |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28-31页 |
·氧化性能 | 第29-30页 |
·NH_3-SCR性能 | 第30-31页 |
·SO_2抗毒性能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V-Cu/TiO_2-SiO_2体系催化剂的制备及NH_3-SCR性能研究 | 第33-61页 |
·催化剂体系的构建 | 第33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33-35页 |
·载体制备 | 第33-34页 |
·浸渍法负载活性组分 | 第34-35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35-38页 |
·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BET) | 第35页 |
·电镜能谱分析(SEM-EDS) | 第35-36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36-37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7-38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8页 |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38-46页 |
·载体组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活性组分负载量及形态影响 | 第41-45页 |
·短时单独抗硫试验 | 第45-46页 |
·催化剂抗毒性测试 | 第46-50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6-47页 |
·同时抗硫抗水试验 | 第47-50页 |
·硫酸化操作对比试验 | 第50-56页 |
·活性测试 | 第51页 |
·抗毒性能及再生性测试 | 第51-53页 |
·XPS测试分析 | 第53-56页 |
·催化剂性能优化--添加助剂 | 第56-59页 |
·优选样本性能优化—添加助剂CeO_2 | 第56-57页 |
·优选样本性能优化—添加助剂WO_3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0-72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