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秸秆利用现状 | 第11-13页 |
·秸秆应用方向 | 第11-12页 |
·油料作物秸秆的应用 | 第12-13页 |
·秸秆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应用的主要障碍 | 第13页 |
·秸秆的结构组成 | 第13-14页 |
·秸秆预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 | 第14-17页 |
·物理方法 | 第15-16页 |
·化学方法 | 第16页 |
·生物方法 | 第16-17页 |
·混菌发酵降解处理秸秆 | 第17-18页 |
·混合菌发酵优势 | 第17-18页 |
·混合菌发酵法的三种体系 | 第18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木质素、纤维素混合降解菌的筛选 | 第20-31页 |
·引言 | 第20页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20-22页 |
·菌种 | 第20-21页 |
·菌种培养基 | 第21页 |
·试剂溶液 | 第21-22页 |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实验设计 | 第22-24页 |
·平板共同培养试验及酶活力初筛 | 第22页 |
·发酵产物酶活测定 | 第22-23页 |
·产酶高活性菌降解发酵后木质纤维素的测定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平板共同培养试验及酶活力初筛 | 第24-25页 |
·降解发酵后酶活测定 | 第25-28页 |
·发酵后木质纤维素的测定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菌种配比的确定及优化试验 | 第31-42页 |
·引言 | 第31页 |
·实验设计 | 第31-33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试验设备 | 第32页 |
·实验设计 | 第32-33页 |
·还原糖测定方法 | 第33页 |
·菌种制备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模型建立 | 第33-35页 |
·配方中各成分变化对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率及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复合降解菌剂的配比优化 | 第37-39页 |
·模型评价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多菌种共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42-57页 |
·引言 | 第42页 |
·试验材料 | 第42-43页 |
·菌种 | 第42页 |
·试验仪器 | 第42-43页 |
·实验原料 | 第43页 |
·培养基 | 第43页 |
·影响发酵的单因素试验 | 第43-49页 |
·发酵温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发酵时间的影响 | 第44-45页 |
·水分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秸秆粒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接种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发酵条件 | 第49-51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9-50页 |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秸秆发酵的特性表征 | 第51-55页 |
·FTIR 波谱分析 | 第52-53页 |
·电镜扫描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油料秸秆生物预处理制取沼气的初步应用 | 第57-63页 |
·引言 | 第57页 |
·试验 | 第57-59页 |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7-58页 |
·污泥驯化 | 第58页 |
·发酵沼气 | 第58页 |
·发酵前后理化指标测定 | 第58-59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发酵降解产物理化指标测定 | 第59-60页 |
·发酵沼气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主要结论 | 第63页 |
·本试验创新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