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郁达夫文学作品中的颓废性 | 第9-13页 |
一、郁达夫作品中的颓废表现 | 第9-11页 |
(一) 性描写 | 第9页 |
(二) 病“态”、自杀、死亡描写 | 第9-10页 |
(三) “零余者”身份感 | 第10页 |
(四) 集种表现负面情绪:厌世、孤独、绝望、痛苦、自卑 | 第10-11页 |
(五) 反映出的人格缺陷 | 第11页 |
二、郁达夫颓废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影响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郁达夫颓废风格的影响因素 | 第13-31页 |
一、欧美颓废主义文学的影响 | 第13-18页 |
(一) “颓废”在西方语境 | 第13-14页 |
(二) 颓废主义 | 第14-15页 |
(三) 欧美各国的颓废主义 | 第15-16页 |
(四) 欧美颓废主义对郁达夫的影响 | 第16-18页 |
二、俄日文学的影响 | 第18-22页 |
(一)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果戈理等的影响 | 第18-20页 |
(二) 日本私小说作家佐藤春夫等的影响 | 第20-22页 |
三、中国传统文人的颓废传承 | 第22-23页 |
(一) 黄仲则对郁达夫的影响 | 第22页 |
(二) 吴梅村对郁达夫的影响 | 第22-23页 |
四、其他西方文学因素的影响 | 第23-28页 |
(一) 卢梭的影响 | 第23-25页 |
(二) 歌德、海涅、华兹华斯的影响 | 第25-27页 |
(三) 尼采、叔本华的影响 | 第27-28页 |
五、郁达夫颓废倾向的个人及现实原因 | 第28-31页 |
(一) 社会背景、家庭原因及童年经历 | 第28-29页 |
(二) 在日本感受到的弱国子民的“大悲哀”以及由此带来的“性”、“爱”苦闷 | 第29-30页 |
(三) 追求西方现代唯美爱情,盲目排斥旧式婚姻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郁达夫作品颓废风格的阶段性、暂时性、皮相性、批判性 | 第31-37页 |
一、阶段性 | 第32页 |
二、1927-1936 的嬗变及原因 | 第32-35页 |
三、暂时性、皮相性、批判性 | 第35-36页 |
四、郁达夫的颓废是追求自救的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郁达夫颓废的背后:“本质的清教徒、表象的颓唐派” | 第37-44页 |
一、一介书生的勤奋 | 第37-40页 |
二、爱国文人的激进 | 第40-42页 |
三、与同时代文人的颓废比较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