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沉积物氮形态、释放通量及DON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2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 ·沉积物-水界面氮的迁移转化 | 第10-12页 |
| ·沉积物-水界面氮释放通量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沉积物氮形态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沉积物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第2章 实验内容及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页 |
| ·分析方法 | 第22-26页 |
| ·沉积物中氮形态的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 ·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 第24页 |
| ·沉积物-水界面氮释放通量的估算方法 | 第24-25页 |
| ·沉积物溶解性有机氮的生物有效性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6-27页 |
| ·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27-28页 |
| 第3章 洱海沉积物氮形态分布特征 | 第28-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采样点的设置 | 第28页 |
|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28-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 ·洱海表层沉积物总氮及氮形态分布特征 | 第30-38页 |
| ·TN分布特征 | 第30-32页 |
| ·IEF-N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 ·WAEF-N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 ·SAEF-N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 ·SOEF-N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 ·Res-N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 ·表层沉积物氮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 ·洱海柱状沉积物总氮及氮形态分布特征 | 第38-43页 |
| ·TN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 ·IEF-N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 ·WAEF-N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 ·SAEF-N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 ·SOEF-N分布特征 | 第42页 |
| ·Res-N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4章 洱海沉积物-水界面氮的释放通量 | 第45-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45-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 ·洱海表层沉积物上覆水无机氮时空分布特征 | 第48-50页 |
| ·NH_4~+-N时空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 ·NO_3~--N时空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 ·洱海表层沉积物间隙水无机氮时空分布特征 | 第50-54页 |
| ·NH_4~+-N时空分布特征 | 第51-52页 |
| ·NO_3~--N时空分布特征 | 第52-54页 |
| ·洱海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的释放通量 | 第54-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洱海沉积物DON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 第58-6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8页 |
|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 ·氨氮随时间变化 | 第58-60页 |
| ·硝态氮随时间变化 | 第60-62页 |
| ·DON随时间变化 | 第62-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68页 |
|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 ·洱海沉积物氮形态分布特征 | 第65页 |
| ·洱海沉积物-水界面氮的释放通量 | 第65-66页 |
| ·洱海沉积物DON的生物有效性 | 第66页 |
| ·建议与不足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