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20页 |
一、中风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中风的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一) 中医传统认识 | 第12页 |
(二) 现代证侯研究 | 第12-13页 |
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一) 发病因素 | 第13-14页 |
(二) 临床分型 | 第14页 |
(三) 发病机制 | 第14-17页 |
四、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一) 同型半胱氨酸(Hcy)的代谢 | 第17页 |
(二)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M)的发生机制 | 第17-18页 |
(三) HHcyM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 第18页 |
五、总论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0-2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20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20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20-21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 研究方案 | 第21页 |
(二) 病例分组 | 第21页 |
(三)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四) 观察指标 | 第21页 |
(五) 统计方法 | 第21-22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22-25页 |
(一) 不同证型组临床基本特征的比较 | 第22页 |
(二) 不同证型组合并临床事件的比较 | 第22页 |
(三) 不同证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比较 | 第22-23页 |
(四) 不同证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比较 | 第23-24页 |
(五)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Hcy水平的差异比较 | 第24页 |
(六) 安全性检测 | 第24-25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5-27页 |
一、讨论 | 第25-26页 |
(一) 不同证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差异比较 | 第25页 |
(二) 不同证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差异比较 | 第25-26页 |
(三)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Hcy水平的差异比较 | 第26页 |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体会 | 第26页 |
三、设想与展望 | 第26-27页 |
结语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附录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