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野史》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CONTENTS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述评 | 第13-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 ·民间(地方)视角 | 第16页 | 
| ·个人视角 | 第16-17页 | 
| ·思想性探究 | 第17页 | 
| ·历史选择的眼光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考据的方法 | 第17页 | 
| ·文本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 | 第17-18页 | 
| ·理论阐释的方法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江南野史》版本流变及佚文 | 第19-28页 | 
| ·《江南野史》版本 | 第19-21页 | 
| ·《江南野史》二十卷本 | 第19-20页 | 
| ·《江南野史》十卷木 | 第20-21页 | 
| ·《江南野史》今存十卷本 | 第21页 | 
| ·《江南野史》佚文 | 第21-28页 | 
| 第三章 作为研究背景的南唐史籍撰述情况 | 第28-43页 | 
| ·南唐史之著述 | 第28-38页 | 
| ·南唐入宋之史家撰述的南唐史 | 第28-32页 | 
| ·宋代官修史籍叙及南唐史之撰述 | 第32-34页 | 
| ·“三家”《南唐书》 | 第34-36页 | 
| ·元明清史家叙及南唐史之著述 | 第36-38页 | 
| ·南唐史多被宋人记载的原因 | 第38-39页 | 
| ·南唐正统与僭伪之争 | 第39-43页 | 
| 第四章 《江南野史》史料价值 | 第43-59页 | 
| ·尊重南唐的历史地位 | 第43-47页 | 
| ·叙及重要人事不虚美、不隐恶 | 第47-51页 | 
| ·注重细节以补正史之网 | 第51-59页 | 
| 第五章 《江南野史》的历史文学性 | 第59-72页 | 
| ·历史文学性 | 第59-64页 | 
| ·历史话语的文学性 | 第59-61页 | 
| ·历史“情节”的预制性 | 第61-63页 | 
| ·历史文本的文学性衍生 | 第63-64页 | 
| ·《江南野史》叙事的文学性特征 | 第64-72页 | 
| ·历史叙事的故事性 | 第65-66页 | 
| ·历史叙事的传奇性 | 第66-67页 | 
| ·历史叙事的抒情性 | 第67-69页 | 
| ·历史叙事的通俗 | 第69-72页 | 
| 第六章 《江南野史》视角探究 | 第72-79页 | 
| ·《江南野史》的民间视角 | 第72-74页 | 
| ·野史撰述者的个人视角 | 第74-75页 | 
| ·野史解读者的视角 | 第75-79页 | 
| 结语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