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中子辐射下红三叶生物学效应评价及白粉病抗性预测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第1-5页
摘要第5-7页
SUMMARY第7-14页
前言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8页
 1 红三叶概述第16-18页
   ·红三叶的分布第16页
   ·红三叶的植物学特性第16页
   ·红三叶的生物学特性第16-17页
   ·红三叶的栽培技术第17页
   ·红三叶的利用价值第17-18页
     ·饲用价值第17页
     ·药用价值第17-18页
 2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第18-20页
   ·电离辐射对生物大分子作用的基本原理第18页
     ·生物分子自由基的生成方式第18页
     ·生物分子损伤与修复第18页
   ·电离辐射对DNA 的作用第18-19页
     ·DNA 分子损伤第18-19页
     ·DNA 合成抑制第19页
     ·DNA 分解增强第19页
   ·电离辐射对染色体畸变影响第19-20页
     ·染色体数量变化第19页
     ·染色体结构变化第19-20页
   ·影响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因素第20页
     ·辐射类型第20页
     ·剂量和剂量率第20页
     ·辐射方式第20页
     ·辐射材料第20页
 3 辐射育种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4 辐射育种取得的成就第21-22页
 5 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第22-23页
   ·突变体的筛选第22页
   ·突变体的鉴定第22-23页
     ·形态学方面第22-23页
     ·细胞遗传学方面第23页
     ·生理生化方面第23页
     ·分子生物学方面第23页
 6 辐射诱变所产生的主要变异类型第23-24页
   ·抗盐细胞变异体第23页
   ·抗干旱、高低温细胞变异体第23页
   ·抗病细胞变异体第23页
   ·其他细胞变异体第23-24页
 7 白粉病抗性机理研究第24-28页
   ·叶绿素含量与白粉病抗病性的关系第24-25页
   ·水杨酸与白粉病抗病性的关系第25页
   ·几丁质酶与白粉病抗病性的关系第25-26页
   ·过氧化物酶(POD)与白粉病抗病性的关系第26页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白粉病抗病性的关系第26页
   ·其他方面第26-28页
第二章 辐射对红三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研究第28-3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8-29页
   ·供试材料第28页
   ·试验设计第28-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32页
   ·种子辐射吸收剂量计算第29-30页
   ·辐射剂量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30页
   ·辐射剂量对幼苗根长的影响第30-31页
   ·辐射剂量对幼苗芽长的影响第31页
   ·辐射剂量对种子出苗率的影响第31-32页
   ·辐射剂量对幼苗株高的影响第32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2-35页
第三章 辐射红三叶种子根尖细胞学观察第35-4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5-38页
   ·辐射处理第35页
   ·根尖培养及处理第35-36页
   ·试验方法第36-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39页
   ·微核的观察第38页
   ·微核的判定标准第38页
   ·微核产生的原因第38页
   ·辐射处理对红三叶根尖细胞畸变效应第38-39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9-40页
第四章 辐射对红三叶农艺性状及白粉病抗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第40-5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0-45页
   ·试验材料第40页
   ·辐射处理第40-41页
   ·试验地自然概况第41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41页
   ·农艺性状测定第41页
     ·物候期观测第41页
     ·株高和株型测定第41页
     ·分枝数测定第41页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第41-44页
     ·叶绿体色素的定量测定第41-42页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第42页
     ·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测定第42-43页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第43页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43-44页
     ·过氧化物同工酶(POD)第44页
   ·抗白粉病红三叶无性系的建立及筛选第44-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农艺性状第45-46页
     ·物候期第45页
     ·株高和株型第45-46页
     ·分枝数第46页
   ·辐射对白粉病抗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第46-51页
     ·叶绿体色素第46-47页
     ·丙二醛(MDA)含量第47-48页
     ·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第48页
     ·可溶性糖含量第48-49页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第49页
     ·过氧化物同工酶(POD)酶谱分析第49-51页
 3 讨论和小结第51-56页
结论第56-58页
图版I第58-60页
图版Ⅱ第60-62页
图版I 说明第62页
图版II 说明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2页
致谢第72-73页
导师简介第73-74页
个人简介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氮磷肥对红三叶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机理及异黄酮抗氧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辽西北风沙地区苜蓿引种筛选及生产性能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