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的缘起、意义及实践价值 | 第10-13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 | 第13-15页 |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研究范围 | 第15页 |
·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调查研究步骤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范围、内容及框架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住房空间规划研究动态和典型模式借鉴 | 第19-43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9-25页 |
·侵入——演替说(同心圆模式) | 第19-20页 |
·过滤说(扇形模式) | 第20-21页 |
·多核心结构模式 | 第21-22页 |
·家庭生命周期说(三大同心圆地带) | 第22-23页 |
·居住空间扩展理论 | 第23-24页 |
·住房可持续改造的3P 原则 | 第24-25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5-27页 |
·居住区布局研究 | 第25页 |
·居住区位研究 | 第25页 |
·居住郊区化研究 | 第25-26页 |
·居住社会空间分异及其机制研究 | 第26页 |
·居住空间结构演变 | 第26页 |
·居住空间扩展与用地分布 | 第26-27页 |
·住房空间组织典型模式典型模式借鉴 | 第27-41页 |
·英国伦敦“长廊和反磁力”住房空间组织模式 | 第27-30页 |
·法国巴黎地区的“城乡一体化“住房空间模式 | 第30-33页 |
·美国居住空间组织模式 | 第33-36页 |
·德国汉堡的“居住密度空间分布体系”模式 | 第36-38页 |
·日本东京的“中心线卧城”居住空间组织模式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苏州市住房空间布局的现状分析 | 第43-77页 |
·苏州市住房发展演变 | 第43-45页 |
·苏州市住房现状特点 | 第45-72页 |
·社会经济方面 | 第45-48页 |
·居住水平 | 第48-52页 |
·供需矛盾 | 第52-58页 |
·销售情况分析 | 第58-63页 |
·空间分布 | 第63-71页 |
·总结 | 第71-72页 |
·苏州市住房空间“一环十字”布局现状 | 第72-77页 |
·古城区居住组团 | 第72-74页 |
·新区居住组团 | 第74页 |
·园区居住组团 | 第74-75页 |
·相城区居住组团 | 第75-76页 |
·吴中区居住组团 | 第76-77页 |
第四章 苏州市“圈层+板块“住房空间规划 | 第77-105页 |
·影响苏州市住房发展的要素分析 | 第77-83页 |
·经济发展 | 第77-78页 |
·社会与人口 | 第78-80页 |
·区位价值 | 第80页 |
·交通导向 | 第80-81页 |
·资源环境承载力 | 第81页 |
·城市发展方向 | 第81-82页 |
·重大项目建设 | 第82-83页 |
·现已形成的苏州市区居住板块 | 第83-85页 |
·将要呈现的新住房板块的划分 | 第85-91页 |
·苏州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24 个居住片区的划分 | 第85-86页 |
·所有住房板块主要影响因素 | 第86-87页 |
·2010 年将要出现的新住房板块 | 第87-90页 |
·2010 年市区住房板块的划分格局 | 第90-91页 |
·确立“圈层+板块”的住宅空间布局形态 | 第91-95页 |
·各圈层板块的未来发展分析 | 第95-103页 |
·中心圈层 | 第95-97页 |
·外围圈层 | 第97-103页 |
·各板块住房潜力分析 | 第103-105页 |
·稳定板块 | 第103页 |
·近期热销板块 | 第103-104页 |
·未来五年最具潜力板块 | 第104页 |
·有待观望的板块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圈层+板块”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105-109页 |
·强调城市用地空间规划的调整力度,调整土地供应结构 | 第105页 |
·严格控制住房供应结构,适当提高住房建设开发强度 | 第105-106页 |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多方位筹措保障资金,逐步扩大保障范围 | 第106-107页 |
·立法保障 | 第106页 |
·机构保障 | 第106-107页 |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规范房地产开发商和政府的行为 | 第107页 |
·发挥税收、信贷政策的调节作用,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 第107页 |
·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 | 第107页 |
·完善管理体制,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图表目录 | 第115-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作者简历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