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相关研究回顾及述评 | 第15-20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简要述评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点 | 第24-30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4-25页 |
·村域 | 第24页 |
·村域经济 | 第24页 |
·村域经济行为主体 | 第24-25页 |
·村际联系 | 第25页 |
·理论基点 | 第25-30页 |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25-26页 |
·极化—涓滴效应理论 | 第26-27页 |
·空间自相关理论 | 第27-30页 |
3 基于空间关联模式的调研样本选取 | 第30-39页 |
·样本选择依据 | 第30-31页 |
·选择市的科学依据 | 第30页 |
·选择村的科学依据 | 第30-31页 |
·巩义市村域空间关联模式 | 第31-33页 |
·扩散效应区(H-H型)占据主体地位且呈块状分布 | 第31-32页 |
·极化效应村域(H-L型)相对较少但作用明显 | 第32页 |
·过渡区(L-H型)分布相对分散 | 第32-33页 |
·低速增长区(L-L型)处于巩义市边缘地带 | 第33页 |
·样本村的选择及概况 | 第33-37页 |
·样本村定点原则 | 第33-35页 |
·样本村域概况 | 第35-37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7-39页 |
·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4 不同村际关联模式下空间联系特征 | 第39-56页 |
·农户联系差异 | 第39-46页 |
·农业生产联系 | 第39-45页 |
·其他联系 | 第45-46页 |
·企业联系差异 | 第46-56页 |
·联系强度 | 第47-50页 |
·联系空间尺度 | 第50-51页 |
·联系等级 | 第51-52页 |
·联系势差 | 第52-53页 |
·联系频率 | 第53-56页 |
5 空间联系对村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 第56-81页 |
·村际空间联系对村域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 第56-58页 |
·村际空间联系对村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58-67页 |
·村际空间联系与村域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 第58-60页 |
·联系网络对村域经济发展贡献程度迥异 | 第60-65页 |
·村际联系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较强的推进作用 | 第65-67页 |
·村际空间联系对村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 第67-81页 |
·空间联系程度的差异导致村际关联格局时空演化剧烈 | 第67-72页 |
·联系程度的差异导致各类型村域主导经济活动区别明显 | 第72-78页 |
·村际联系是导致村际差异扩大的原因之一 | 第78-81页 |
6 结语 | 第81-87页 |
·研究结论 | 第81-83页 |
·研究启示 | 第83-85页 |
·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85-87页 |
附录Ⅰ: 村际经济关系调查问卷 | 第87-98页 |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6页 |
后记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