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次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5页 |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3-16页 |
·颗粒两相流分析方法 | 第16-18页 |
·GDE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18-25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5-32页 |
·本文内容及创新点 | 第32-35页 |
第2章 数学物理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 第35-57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湍流场计算方法 | 第36-39页 |
·格子玻尔兹曼模型 | 第39-44页 |
·颗粒轨道模型 | 第44-47页 |
·矩方法 | 第47-55页 |
·总结 | 第55-57页 |
第3章 格子玻尔兹曼(LBM)方法及其在颗粒两相流中的应用 | 第57-6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57-59页 |
·浸没式边界条件 | 第59-60页 |
·理论分析和数值验证 | 第60-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第4章 颗粒凝并与破碎的研究 | 第69-89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直接积分矩方法的推导 | 第70-77页 |
·颗粒的凝并与破碎 | 第77-81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81-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第5章 自由剪切流场中纳米颗粒的演变过程 | 第89-111页 |
·引言 | 第89-93页 |
·约束淹没射流场中颗粒的演变过程 | 第93-101页 |
·混合层流场中颗粒的演变过程 | 第101-108页 |
·结论 | 第108-111页 |
第6章 汽车尾气扩散研究 | 第111-129页 |
·引言 | 第111-115页 |
·模型的理论和实验验证 | 第115-120页 |
·汽车尾气中的纳米颗粒污染物演变过程 | 第120-127页 |
·结论 | 第127-129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29-131页 |
·全文总结 | 第129-130页 |
·工作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9页 |